作者:曹晓华
“人工智能编剧(在黑暗中说):这才是故事的高潮 。 ”这是科幻小说《时间剧场》的尾声 , 也是人机共写项目《共生纪》中的一个篇章 。 这场11位科幻作家和AI的合作 , 在微博持续更新两个多月后 , 于今年初落幕 。
谢幕亦是高潮 , 结局只是开始 。 AI写作固然是这一文字实验的主角 , 可读者不难发现“人机对话”“亲情”“性别”等社会现实 , 构成了科幻舞台的“底色” 。 林林总总的现实投射 , 并未给人机协作戴上枷锁 , 而是彼此成就 。 当今社会 , 技术已不仅是增强现实 , 更创造了现实的镜像 , 人们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彼此联结 , 重新定义生存法则 。 科幻创作与科技进步相伴相随 , 观照数字浪潮起伏下的人性变迁 。
科幻 , 从不是逃避现实 , 它不仅是对未来的预演 , 也是“打开”现实的一种方法 。 无论何时何地 , 现实元素总能为科幻叙事提供灵感和动力 , 引发读者的共鸣 。
“舶来”的科幻在中国繁荣生长
科幻小说在清末作为“舶来品”来到中国 , 国人一开始将其称为“科学小说” , 就已经暗含了中西科幻创作具有不同的精神特质 。 中国的“神仙志怪”从不缺乏“幻想” , 老者与童子 , 书生与狐仙 , 乞丐和道士……现如今在网络文学中依然活跃着这些故事的变形 , 足见其人物情节的生命力 。 而来自西方的科幻 , 天然地带着启蒙运动的光芒和工业革命的轰鸣 , 其中的科技认知构成了国人对现代科学乃至西方文明的部分想象 。 于是 , 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里有了热气球游历后的破镜重圆 , 陆士谔的《新野叟曝言》里有了科技昌明的宇宙强国 ,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将血气方刚的少年中国提前展现在读者面前 , 鲁迅译介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更是成为一则文坛佳话 。 这些科幻作品作为蹒跚起步的“雏形” , 将社会现实、政治抱负、传统审美熔于一炉 , 成为一种诞生在救亡启蒙年代的杂糅式创作 。 虽然有的作品无法摆脱旧式章回小说的俗套 , 有的偏重于政治理想的宣扬 , 但可以确定的是 , 这些创作者都想把代表着科学文明的拼图 , 嵌入中国未来发展的版图 。
中国科幻诞生伊始的文化语境 , 决定了中国的科幻小说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强烈的现实参与感 , 以一种指向未来的方式拥抱现时发生的一切 , 给予人们改变现状的力量和勇气 。 若对如今中国科幻的热潮进行追溯 , 其中最明晰的公众记忆应是2015年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 2019年根据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以近50亿元票房又一次引爆大众的科幻热情 。 近年来 , 除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科幻作家依然笔耕不辍 , 科幻小说界也不乏后起之秀 , 如陈楸帆、飞氘、宝树、王侃瑜等 。 韩松继《医院》三部曲之后 , 又将《地铁》《高铁》和《轨道》三部作品重新修订 , 以“轨道三部曲”再度面世 。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交通工具上 , 描绘映衬在车厢玻璃上的现代性姿容 。 陈楸帆再版的旧作《荒潮》中 , 科技进步背后的环境代价以及与之缠绕的人性异变 , 在今天依然是发人深省的话题 。 而在他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人生算法》和《异化引擎》中 , 除了精巧的灵感与构思 , 最引人注目的还有《恐惧机器》和《出神状态》这样的AI写作实验 , 其中的部分文字正是出自《共生纪》项目所用的AI雏形 。 王侃瑜的短篇《语膜》 , 探讨翻译技术大行其道的未来世界 , 人类如何避免“失语” 。 在科技发达的未来 , 打破日常惯性 , “惊觉”科技的另一面 , 保持独立清醒的认知 , 这样的创作思路在她的科幻短篇小说集《海鲜饭店》中也得到了延续 。 从宏大叙事到细微生动的个人体验 , 近年来的科幻创作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科技时代中国故事的活力 。 这与百年前的科幻叙事相比 , 自有一番新气象 。
下一个“惊奇故事”在哪里
1926年 , “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创办了第一本真正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 , 安置了无数科幻迷的心灵 。 雨果奖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 虽然刊物存续的时间不长 , 却奠定了科幻创作的主基调——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提供属于他们的“惊奇故事” 。 这是一个挑战 。
刘慈欣的“三体世界”的确振奋人心 , 《流浪地球》的成功又提升了公众的期待 , 这些表明中国科幻文坛近年来的创作力不容小觑 。 无论是读者还是观众 , 都在翘首以盼下一个“惊奇故事” 。 不过 , 如果从2006年《科幻世界》的连载开始算起 , “三体”IP的酝酿迄今已有十余载 , 现在尚未真正“破茧成蝶” 。 韩松的《地铁》最初的灵感 , 还要追溯到2001年北京那场罕见的大雪 。 极端天气造就了异常庞大的通勤人流 , 超现实的场面促使韩松写下了短篇小说《地铁惊变》 , 之后有了长篇小说《地铁》 。 20年后的读者可能在地铁车厢中读到韩松的小说 , 仍可以通过文字想象那种陌生又熟悉的体验 。 科幻小说中塑造的另一重封闭空间 , 能在多年之后继续承载现实的回响 , 固然是件好事 , 但另一方面 , 中国科幻图书市场对头部作品的依赖也是不争的事实 。 《2020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 , 2019年科幻图书市场头部效应更加凸显 , 屈指可数的头部畅销书(《三体》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凡尔纳科幻系列)撑起了绝大部分的科幻图书零售市场 。 比如《银河帝国》系列2019年一年销量高达124万册 。 《三体》也长期霸占畅销榜前列 。 2019年初《流浪地球》的热映带来了可观的科幻图书销量 ,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 这种热度正在消减 。
【叙事|在科幻叙事中,现实的戏局不分昼夜】市场的反应 , 至少能勾勒出科幻创作现状的一个侧面 。 如果从文坛的内部进行观察 , 中国科幻创作并未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 但为实现读者更大的期望 , 中国科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毕竟 , 诸如凡尔纳系列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作品 , 对于科幻迷来说已类似于科幻“考古” 。 19世纪蒸汽朋克的怀旧 , 已经很难引起21世纪新奇的悸动 , 而这种悸动对于维持科幻文学的生命力而言至关重要 。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 当“三体”效应的光环褪尽 , 《三体》成为像凡尔纳系列这样的“考古”经典 , 满怀期待的读者和观众 , 又要把视线投向何方?属于中国的下一个“惊奇故事”在哪里呢?
现实的“热土”给科幻提供动力
孕育“惊奇”需要养料 , 科幻创作特别依赖创意 , 但片刻的灵感不足以为科幻写作提供持续不断的能量 。 与此同时 , 正是因为科幻制造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紧张感 , 使相关的创作虽然根植于现实 , 却又超越现实 。 这导致对具有前瞻性特质的科幻作品 , 一开始的公众接受度可能并不理想 。 1982年上映的科幻影片《银翼杀手》 , 改编自菲利普·迪克1968年出版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 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的电影 , 在被历史“正名”之前都经历过漫长的沉寂 。 数十年后 , 当人们置身人机交互时代 , 才发现作品中复制人罗伊的遗言其实是留给未来人的“预言” 。 同样 , “三体”系列庞杂的故事设定 , 也是经过时间的锤炼而为公众所接受 。 在科幻作品发展的历程中 , 科幻与现实的互动关系一再成为热议的话题 , 而科幻现实主义也被屡屡提及 。 的确 , 现实的“热土” , 能给科幻提供更多的动力 , 而科幻的“天马行空” , 又总与现实彼此相连 。
在2013年星云奖“科幻照进现实”高峰论坛上 , 陈楸帆再提科幻现实主义 , 而他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长篇《荒潮》在当时摘得了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银奖 。 这部作品没有跳脱的奇思妙想 , 而是以作者熟悉的广东农村为原型 , 从电子垃圾的蔓延展开故事 。 刘慈欣在题为《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的演说中 , 认为科幻文学要从现实的角度考虑人类终极目标 , 因而在这种上下求索的过程中 , 科幻的世界愈加丰富多彩 。 值得注意的是 , “科幻”与“现实”之间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 , 而是可以互相解读和补充 , 这并不会削弱科幻自身的美学特质 。 相反 , 这正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创造性演化 , 继承了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 , 并且承载着当代人们澎湃的未来想象 。 罗杰·加洛蒂曾经借莫奈、毕加索等人的创作探寻“无边的现实主义” , 在人们不再以“凝视”观察周遭的世界 , 现实的限度被拉伸 , 创作也发生了革新 。 韩松不止一次地指出科幻创作中包含的“现实性命题” 。 现实有其“重负” , “重负”之下精神拷问的烈度与强度 , 能够锻造出作品更加坚韧的精神内核 。
科幻正在突破、延展现实的边界 , 在驳杂的数字表征中看到人性的膨胀与萎靡 , 促使我们不断思考该往何处去 。 而今公众对于“科幻”的解读形形色色 , 每一条基于自身经验的释义都犹如毕加索笔下的一个侧面 , 当所有的释义拼接起来 , 才能在看似突兀的光影和线条间把握住动态的科技现实 。
虚拟的舞台永不谢幕 , 现实的戏局也不分昼夜 。 如此“打开”现实 , 下一个“惊奇故事”必定丰饶、立体而又生机勃勃 。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刘朝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社交|Facebook被指试图在美政客中抹黑前雇员Frances Haugen声誉
- Intel|Intel在Alder Lake平台演示PM1743 PCIe Gen 5 SSD,带宽达14G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