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幼市场这副药,治不了“好未来们”的病
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伊页
来源:新熵(ID:baoliaohui)
二级市场的股价短期暴涨 , 往往会迎来报复性回调;商业中的热门赛道 , 经过资本热钱的洗礼 , 也常常会留下一地鸡毛 。
2020年的国内在线教育 ,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环境中 , 逆势而上 , 成为资本环绕的稀缺价值高地 。
一个又一个教育“独角兽”诞生 , 猿辅导、作业帮的估值 , 甚至与已经上市的新东方、跟谁学不遑多让 。
2021年的资本大戏 , 自然少不了众人期待的“在线教育第一股”花落谁家 。 然而一个季度已去 , 教育行业等来的却是监管靴子的加速落地 。
教师资质审查、预付学费监管、品牌广告投放喊停 , 三声枪响过后 , 在线教育巨头们 , 好不容易摸索出的 , 兼顾商业变现与教学效果的K12双师大班课业务 , 中枪受创 。
中小品牌、机构转瞬间叫苦不迭、哀鸿遍野 。 不过在资本的加持下 , 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头部玩家 , 在这场谁都输不起的战争中 , 纷纷展开自救 。
一时之间 , 各大写字楼梯媒广告中的K12内容 , 被各家品牌旗下的AI课、思维课所取代 。
3月底 , 好未来作为当之无愧的教育龙头 , 将旗下低幼教育业务中的“小猴AI课”、“小猴思维”、“小猴语文”整合成统一品牌“小猴启蒙” , 并签约知名演员孙俪担任“成长见证官” 。
4月初 , 归属猿辅导教育品牌的斑马AI课 , 首次开播美术系统课 , 创下单日销售额3640万的佳绩 。
K12教育的明星光环 , 无缝衔接到低幼市场上 , 随之暴露在大众视野里的 , 少不了还是“市场教育的边界”、“商业竞争的底线”等老生常谈的问题 。
低幼教育 , 是会重蹈K12业务的“过山车”老路 , 还是吸取经验、教训 , 引领在线教育“柳暗花明”?答案需要从供给和需求的市场两端说起 。
悄悄成熟的市场
目前国内的低幼教育市场 , 与K12所针对的小学、初高中十二年未成年教育阶段 , 有一定的重合度和延伸性 , 主要覆盖3到9岁年龄的儿童少年群体 。
【|低幼市场这副药,治不了“好未来们”的病】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 , 可以分类为三个方向:
围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进行启蒙式教育的应试学科方向;
借鉴国外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体系的编程、机器人等 ,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方向;
美术、音乐、舞蹈、棋类 , 或其他单项体育项目的素质教育方向 。
除了传统体育类教育课程 , 需要强互动线下授课模式为依托 。 其他内容方向上的探索 , 在线教育的巨头们皆有或深或浅的涉猎 。
事实上 , 低幼教育市场并非是此次K12业务在监管政策的倒逼下 , 巨头们祭出的避险之策 。 整个大教育赛道中 , 低幼教育一直以来 , 受到创业者和资本的关注程度 , 仅次于K12之后 。
2020年的疫情 , 催熟的不仅仅是 , 以K12为主业的几家在线教育“独角兽” , STEM、素质教育领域也诞生出几家明星公司 。
美术宝、编程猫、火花思维等垂直领域的引领者 , 融资规模都在20亿左右 , 背后不乏腾讯、创新工场等一众明星资本 。
文章图片
图2/5
对比过往三年的资本市场数据 , 低幼教育赛道的整体融资额度止住下滑趋势 , 平均单笔融资额度也翻了一番 , 呈现出寡头化的征兆 。
与这些剑走偏锋、在各自小众项目上独领风骚的公司不同 , 在线教育的领先品牌 , 则是把应试学科的启蒙教育方向 , 作为了发力目标 。
上文提到的好未来“小猴”、猿辅导“斑马”以外 , 作业帮“鸭鸭”、字节跳动“瓜瓜龙”、腾讯“开心鼠”、跟谁学“小早” , 更加符合低幼儿童喜好的动物IP形象 , 亦成了各家巨头不谋而合的品牌策略 。
从主观角度出发 , 在线教育布局低幼市场 , 本身是对日趋激烈的K12业务竞争的对冲 。
资本的集中和渠道的受限 , 让K12的获客成本居高不下 。 寻求破局之道一方面可以从流量来源入手 , 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更多的变现途径 。
语数外三门应试学科在低幼教育中的延伸 , 分别对应了少儿语文、少儿数理思维和少儿英语 。 能在3到9岁的少儿群体中 , 成功占领品牌心智高地 , 对于K12业务的低成本导流 , 理论上贡献良多 。
但鉴于这一逻辑需要完整的用户成长周期作为验证 , 目前认知只能处于大胆假设阶段 。
商业变现层面 , 低幼市场的教育产品 , 不需要K12业务中的高昂成本、稀缺名师 , 大部分互动内容甚至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大数据匹配技术实现 , 这也是AI课名字中所谓“AI”人工智能的精华所在 。
一次性的技术开发投入 , 加上日常的人工运维 , 便可以换来持续不断的流量或者客单收入 。 低幼教育产品 , 不可能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文章图片
图3/5
客观来看 , 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 , 以及生育政策的放开 , 虽然难以再现“婴儿潮”式的增量 , 但全国人口出生率近年仍保持在10%以上 。
新生代家长伴随互联网的浪潮成长 , 自身受益于教育普及和科学知识的红利 , 对于孩子身上的教育支出更加坦然接受 。
据《中国语培行业趋势报告》显示 , 我国0至6岁幼儿有9千万至1亿人 , 按保守的10%参培率、1000元年均客单价计算 , 市场规模可达百亿元 。
低幼教育市场的肥沃土壤 , 业已存在无需置疑 , 行业爆发时机的到来 , 只待供给侧一端的产品服务投入 。 如今K12业务的刹车 , 资本和巨头的侧目 , 给低幼教育带来的是变革红利还是另一场恶性竞争 , 值得拭目以待 。
“虎妈鹰爸”的两难
刚刚喜得二胎的刘辉 , 没来得及高兴几天 , 就陷入了“学区房”的焦虑之中 。
好不容易盼来新房的交付 , 却因仅隔一条街道的公立小学 , 不确定小区能否划入就近入学范围 , 促使他加入了维权大军 。
新房小区业主委员会还没建立 , “鸡娃交流群”刘辉已然加了好几个 。 家中大孩儿眼看到了入学年纪 , 但对比别人家长群众晒出的一个个比赛证书、测试分数 , 愁容无时无刻不布满他的脸庞 。
“鸡娃” , 就是被父母不停打鸡血的孩子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鹰爸”们 , 为了孩子能读好书 , 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 , 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 造就了这一新时代新名词的横空出世 。
“不怕同桌是学霸 , 就怕学霸放寒假 。 ”这是刘辉从小区家长群里学会的段子 。
意思是 , 不同孩子之间的天生智商差异 , 在应试教育的系统下并不重要;课外时间的利用率 , 才是决定考试成绩高低的关键 。
基础教育体系外的市场化教培 , 竟成了体系内考评标准的胜负手 , 确有几分讽刺的味道 。
刘辉夫妇二人 , 皆是完全享受到市场化、信息化改革红利的80后 。 从小接受应试教育的他们 , 虽然成为“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 , 但也切肤感受到填鸭式童年的痛苦 。
曾在育子之前 , 达成“还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童年”的共识 , 现在早已抛诸脑后 。 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市场淘汰的残酷 , 导致父母的责任心驱使他们 , 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K12双师大班课的开创 , 让名校名师资源的门槛瞬间化为乌有 。 高度内卷化的义务教育 , 只能从时间这唯一的变量逆天改命 。
校内时间课程进度一样 , 就只能从校外课后入手;校外课后学习内容同质 , 便只好寻求学龄前的比拼了 。
公立学校受限的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 , 催生了大批网罗优质名师的私立学校 。 天价学费的压力下 , 依然络绎不绝的报名队伍 , 倒逼学校开出了家长背景、学前素养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筛选条件 。
刘辉这样的新生代家长 , 令其犯难的还有 , 双职工家庭早出晚归的白领生活 , 造成他们很难抽出精力和时间陪伴学龄前的孩子 。
托付给线下教育机构 , 或者电子屏幕中的虚拟AI老师 , 于情于理都是一个表面上两全其美的选择 。
在线教育的低幼产品营销策略 , 就是完全围绕掌握消费决策权的父母角色而设计 。
文章图片
图4/5
好未来的“小猴启蒙”牵手孙俪 , 就是相中了其好妈妈的人设形象 。 因为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 , 母亲比父亲更加重视家庭教育问题 , 关注低幼年龄段在线教育的家长男女比例 , 维持在4:6左右 。
短视频平台中投放的广告素材内容 , 也大多粗暴直接 , “别人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贩卖焦虑的字眼层出不穷 。
尤其是一、二线城市 , 对于市场竞争的亲身体会颇深的80后、90后家长 , 更是低幼教育信息流广告推送的重点人群 。
刘辉最终在妻子的批准下 , 给家中长子选择了一款在线教育学科启蒙课产品 , 但问题远远没有结束 。
低幼与在线的天然不合
国内现行教育体制的设计 , 自有其历史责任和使命 , 但一手促成的现实供需状况 , 就给商业教育留下了发挥空间 。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变化 , 顶层制度设计不可避免地因应时势作出调整 。 市场经济下的教育产业不再归属经济、产业部门规范 , 重新分配给教育部门治理 。
这一明确信号的出现 , 也就昭示了低幼教育不能再效仿K12等粗放的市场大战 。 如何切实可行地解决市场需求 , 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 将成为下一步竞争的关键 。
“这个月的课上完 , 我就不打算给孩子续费了 。 ”这是刘辉在孩子上完三个月AI课后作出的决定 。
由于男孩儿好动贪玩的天性 , 一堂长达半个小时的线上AI课程 , 刘辉5岁的儿子并不能独立完成 。
在与周围的邻居沟通后发现 , 大部分家长都成为了线上AI课的“辅导老师” , 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监督者的角色 。
这种实际状况虽然满足了家长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需求 , 但与脱身陪伴孩子、忙于家务工作的预期 , 事与愿违 。
从传统幼儿教育从业人士来看 , 低龄幼儿教育工作的关键 , 在于教育工作者也就是老师的耐心和责任心 。 低幼儿童的行为习惯充满偶然性 , 事物认知也缺乏逻辑 , 没有必要的监管互动 , 幼儿教育就无从谈起 。
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各种AI课 , 本质上就是利用动画音效引发儿童兴趣和注意力 , 然后对其即时的语音反馈进行识别 , 从后台数据库中匹配调用合适的教学内容 , 以此形成互动性 。
哪怕有摄像头后的真人老师实时陪伴 , 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也让孩子们缺少必要的约束 , 教学效果就无法得到保证 。
刘辉的儿子在教学过程中 , 就经常出现误触操作、离开书桌等行为 , 家长的照看成为保证教学的必备元素 。
文章图片
图5/5
低幼在线教育产品引发的另一隐忧 , 则是儿童过早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带来的视力影响 。
3月下旬 , 国内互联网社区上曾有教育领域人士爆料 , 主管单位正在研究的治理方向中 , 就有出于保护视力的考虑 , 禁止6岁之前的在线教育产品上架 。
消息发酵后 , 美股对于低幼教育业务布局较深的跟谁学、好未来都出现一定的下跌反应 。
纵使具体的政策力度几何 , 犹未可知 , 但以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为中心 , 避免因噎废食、喧宾夺主的市场化教育服务 , 已然确定为接下来的监管基调 。
来自公立教育体系内的老师视角 , 也面向低幼在线教育产品 , 提出课内外教育衔接的问题 。
据这位老师观察发现 , 低幼在线教育产品中的真人老师 , 大多为刚毕业的年轻女性 , 授课风格更偏向于扮温柔、装可爱的讨好哄劝式教育 , 这与公立校园内严肃讲授知识的特点差异明显 。
孩子一旦习惯这种教育方式 , 有可能会对正式的课堂教育丧失兴趣 。
从以上三个角度来看 , 低幼教育又似乎与在线产品存在着格格不入的天然缺陷 。 但市场供需两侧的爆发 , 都已到了黎明破晓的时刻 。
资本与巨头的发力 , 应该着重于这些亟待解决的痛点需求的满足 , 而非一城一池的广告投放大战 。 低幼教育市场这座金矿 , 在教育产业进入监管新时代的当下 , 远非用金元战术就能轻易掘开 。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代码|GGV纪源资本连投三轮,这家无代码公司想让运营流程变简单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数字货币|2021年加密货币市场盘点:比特币仍是霸主,NFT进入大众视野
- 市场|因时乘势 奋进启航|写给2022年的一封信
- 器件|6G、量子计算、元宇宙…上海市“十四五”聚焦这些前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