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以新技术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平板电脑、VR/AR等新技术越来越多进入课堂 , 在极大改变教室面貌和教学手段的同时 , 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课堂形态没有明显变化”“学生视力不断下降”“智能精准的刷题”“技术赋能应试教育”“把黑科技变成了师生监控器”……新技术不仅没有成为课堂转型的助推器 , 反而强化了传统课堂的弊端 , 把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和“智灌” 。 2020年11月 , 教育部全面启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工作 , 倡导将信息化应用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 , 促进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 , 推动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 如何利用新技术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 , 进一步深化课堂革命 , 成为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 。
第一 , 从“新技术支撑浅层学习”转向“新技术赋能深度学习” 。 在人工智能时代 , 靠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失去价值 , 因为机器在这些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 所以 , 学习不能停留于知识的表面理解 , 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探究 , 形成完善的思维方式 。 一方面 , 创设丰富学习情境 ,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学习 , 提供社会化网络和认知工具 , 支持学生开展积极对话和有效互动 , 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 另一方面 , 开展更加立体的评价 , 突出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创造力 , 利用数字画像、学习分析、课堂观察等技术 , 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 , 让每一位学生都出彩 。
第二 , 从“新技术支撑学科讲授”转向“新技术赋能跨学科学习” 。 现行的分科教学有利于系统性知识的习得 , 但不利于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 近年来兴起的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 , 都把跨学科学习作为重点 , 强调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一方面 , 将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变成课程主题 , 发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 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 为他们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 。 另一方面 , 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 把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 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 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 , 成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
第三 , 从“新技术支撑教室听讲”转向“新技术赋能无边界学习” 。 新技术不是学生观看网课的终端 , 而是连接世界的窗口 。 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教育 , 把全社会都变成学生成长的大课堂 。 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开放办学 , 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 , 既可以在博物馆和科技馆 , 也可以在农田、社区和高新技术企业 , 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 另一方面 ,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拓展学校边界 , 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 , 开发体系化的数字教育资源 , 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 , 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 。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14日第4版
作者:曹培杰
推荐阅读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华依|中信证券:惯性导航有望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IT|以色列正式批准开放第四剂新冠疫苗接种 限免疫力低下人群
- 平板|MIUI 13推出无字模式,内测机型名单公布
- 系统验证|以技术革新加速芯片创新效率,EDA软件集成版PNDebug正式发布
- Tesla|特斯拉Model Y保费何以一夜暴增80%?
- 模式|荣耀60和iQOO Neo5S,全面对比告诉你谁更值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