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年轻人的小号里 藏着五花八门的自己


_原题是:年轻人的小号里 , 藏着五花八门的自己 | 睡前聊一会儿
作者:管璇悦
同一个社交平台 , 有几个不同账号 。 大号一本正经、不苟言笑 , 小号却反差巨大 , 活跃得像个假号……看到这样的描述 , 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会心一笑?今天 , 我们就来聊聊开小号这件事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年轻人的小号里 藏着五花八门的自己
文章图片
图1/2
图为国漫《刺客伍六七》 , 被网友形象地称为“大号上线”
开小号 , 顾名思义 , 就是在一个主要使用的账号之外 , 注册其他账号 。 最早 , 玩家喜欢在网络游戏里开小号 。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 , 越来越多人 , 尤其是年轻人 , 也开始在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上开小号 。 这里的大小之分 , 指的并不是账号粉丝数量的多少 , 而在于是不是为熟人所知 。 一般来说 , 大号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 用来和家人、朋友、同事等打交道 , 而小号通常会披上新马甲 , 换个昵称、换个头像 , 只有自己知道 。
不可否认 , 有人开小号 , 是为了更好的“形象管理” 。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经提出拟剧理论 , 从戏剧学角度剖析社会互动 。 他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 , 社会中的人是舞台上的演员 , 利用各种符号展示自己的形象 , 并且会区分前台和后台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大号更像是“表演”的前台 。 “我有那么多面 , 但只想让你看到这一面” , 通过自我筛选和精心包装 , 塑造理想人设以获取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 而小号更像“放飞自我”的后台 。 尤其当人们认为社交网络上的自我“不真实”时 , 留下一片自留地 , 用“素面朝天”的真实形象嬉笑怒骂、直抒胸臆 。
也有不少人开小号 , 是因为不想“被围观” 。 如今 , 网络社交深度介入生活 , 好友列表越来越长 , 交往圈子越来越大 , 却越来越难“快意江湖” 。 屏幕一刷 , 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近在眼前 。 在观看与被看中 , 社交平台上的一言一行、一图一视频 , 都成为别人审视的对象 。 于是 , 渴望敞开心扉 , 却又担心一时的烦恼忧愁让家人牵挂;想要分享生活 , 却又觉得人群芜杂 , 不想被不熟悉的人打量揣度 。 如此一来 , 不如交给小号 , 既能避免压力和尴尬 , 又能存放喜怒哀乐 。 这样的小号更像网络时代的树洞和日记本 , 也与设置分组可见、给朋友圈“上锁”异曲同工 , 为互联网“裸奔”的人们留下一些私密空间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年轻人的小号里 藏着五花八门的自己
文章图片
图2/2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年轻人的小号里 藏着五花八门的自己】如果说不吐不快是开小号的内心独白 , 那么还有一些小号的诞生则完全出于现实考虑 。 比如 , 为了追求兴趣爱好、为了坚持学习打卡、为了当追星女孩、甚至为了转发抽奖……五花八门的小号里 , 藏着许多年轻人五花八门的“另一面” , 甚至有一些不想为人所知的“小九九” 。 开小号的习惯 , 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年轻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心态和困惑——该如何与他人相处 , 又如何与自己相处;哪些生活值得与人共享 , 哪些碎片只能敝帚自珍 。
有网友说 , 大号只能证明自己活着 , 小号才是真正的生活 。 这样的感慨未免有失偏颇 。 每个人都是多面体 , 拥有不止一个社会角色 , 并不相互矛盾 。 不管是在大号“立人设” , 还是在小号“做自己” , 都是其中一个切面 , 只不过在不同场景中呈现而已 。 我可以既严谨认真 , 又文艺浪漫 , 既热情大方 , 又冷静思考 。 大小号的“反差萌”背后 , 是努力追求更加理想化的自己 , 也是在摸索社会交往的边界和距离 , 调试适合与舒服的相处方式 。
同时 , 小号的开设也能为情绪表达和兴趣爱好找到安放之处 。 世事繁杂 , 许多人需要这样一块自留地 , 放缓脚步 。 有意思的是 , 年轻人们总能在风格截然不同的大小号间切换自如 , 游刃有余 。 而不追问小号 , 也被很多网友笑称为网络时代的“社交礼仪” 。 其实 ,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 , 无论是否开了小号 , 都不必深陷其中 , 过度投射期待和意义 , 让小号变“消耗” 。 网络社交之外 , 还有更广阔的真实天地 , 等待你探寻更多样的自己 。
这正是:
小号相见不相识 , 不问客从何处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