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原题是:郑叶来:华为云为什么要变阵
来源:《财经》杂志
文 谢丽容 | 编辑 马克
年增速超过200% , 总体量已经成长为中国第三的华为云是中国数字商业生态中奔跑飞快的一个商业选手 。 在不断获取市场份额的同时 , 巨大的资金体量和技术能力也让它愈加凶猛 , 同时也是愈加敏捷地开展市场布局 。
【财经网|郑叶来:华为云,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根据国际咨询机构Gatner数据 , 华为云全球IaaS市场排名上升至第六 , 增速高达222.2% , 中国市场排名前三 。 然而 , 近期 , 华为云频频变动的消息充斥业界 , 大家对于华为云未来的命运与发展走势越来越为关心 。 近日 , 华为公司副总裁 , 云BU总裁郑叶来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对此作出了回应 。
中国私有云市场 , 政务客户需求几占三分之一份额 , 政务用户的基本特点是对本地资源的要求非常高 。 “华为不仅不会放弃中国的大型政企用户市场 , 今年还要战略性开拓这个市场 。 ”郑叶来表示 , 开拓这个既庞大又相对个性市场的核心利器 , 就是将华为在中国极具优势的私有云和正在快速成长的公有云业务统一到一个平台之上 , 提供混合云服务 。 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 , 需要获取AI、大数据、区块链等能力 , 这个能力 , 只有规模化、标准化、快速迭代的云服务才能提供 。
郑叶来是华为的一员老将 。 1999年加入华为 , 前12年从无线产品经理起步 , 先后出任无线产品线OM SPDT总监、无线OSS与服务产品线总裁 。
从2011年开始 , 他在华为的事业开始与云相关 , 当年调任IT产品线总裁 , 2017年起担任华为云业务总裁 。 完整经历了华为在私有云时代的辉煌和公有云时代的创业历程 。
“ToB生意 , 已经比ToC苦多了 , 云服务这个生意 , 你会发现它又是ToB里最苦逼的生意 。 ”郑叶来对采访人员表示 , “做了以后你会发现 , 要不打酱油 , 要不真做 , 要真做 , 就要做全链条投资 。 即便在华为 , 这同样需要巨大的决心 , 扛下巨大的压力 。 ”
基于上述经历 , 郑叶来预判 , 接下来的云市场 , 不做硬件和芯片 , 根本不可能有竞争力 , 未来是系统协同、软硬件协同的时代 , 投资布局必然更深更广 , 这个市场全球可能就四五家能活得不错 。
这一轮华为云战略变革 , 核心在于将华为成熟的私有云能力和正在快速成长的公有云平台融合在一起 。 华为内部早在三年前就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 现在 , 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 。
华为在云战略上的起承分合恰好反映中国数字化进程的最新周期:从IT化到虚拟化 , 从私有云到公有云 , 再到多云融合 , 从无到有 , 从分到合 , 从软件化 , 到生态化 , 最终行业成熟 , 红利将近 。 技术仍在快速迭代进化 , 市场仍处于高度变化中 , 华为云未来还有诸多新故事 , 这或许构成了这一轮中国数字化浪潮的一个重要注脚 。
为什么要变?
华为过去在私有云市场的成功 , 应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垫脚石 , 而不是绊脚石
迈入2020年 , 对于整个中国云科技公司来说 , 无疑是一个机会和压力并行的开始 。 2020年1月底 , 新冠疫情席卷全国 , 春节过后 , 疫情导致的全民宅家改变了所有行业的工作进程和战略脚步 。
数字科技公司可能是这一轮疫情中危中现机的少数行业之一 。
今年2月 , 华为云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多家科研机构筛选出五种可能对新冠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 研发系统基于华为云 , 计算系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升级一二十次 , 算法多次迭代 , 保证了新药研发的效率和速度 。 郑叶来的观察是 , 采用传统的私有云架构 , 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实现 。
整个一季度 , 中国经济生活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之中 , 原本对AI等新技术不太敏感的行业和企业 , 开始更加活跃地使用新技术 。 华为云一站式AI开发平台ModelArts用量增长了133倍 , 云主机、CDN等服务也在爆发式增长 。
疫情不仅是对数字化能力的一次检验 , 还将中国的数字经济往前推了一把 , 带入一个新时代 。 春节之后中国远程办公人数超过3亿 , 2019年这个数据是500万 。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 , 从2019年6月到2020年3月 , 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4.23亿 , 接近翻番 。
客户层面 , 郑叶来发现更多变化 。 疫情期间 , 华为云国内外不少客户 , 要么加快部署人工智能 , 要么加快部署区块链、IoT能力 。
给这些变化提供可能的核心因素 , 是这些技术基于公有云的灵活架构 。 没有云 , 人工智能、区块链、IoT等能力的快速调用和迭代便无从谈起 。
相对于公有云 , 传统的私有云更像是一个带有诸多禁忌意味的私密花园 , 在这个花园里 , 主人对安全、稳定和可控的考量 , 远胜于对最新技术功能的需求 。 这个市场的商业模式也略显粗暴 , 商业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一锤子买卖” 。 能够拥有这种私密花园的 , 一般是大型政企 。
根据多家第三方市场分析机构的数据 , 多年来 , 华为私有云解决方案在中国政务云市场、中国大数据市场及中国虚拟化市场均处于金字塔顶端 。 “没做公有云之前 , 我做IT产品线 , 私有云基本上在中国没有对手 。 ”郑叶来说 。
一边是可以舒服赚钱的现金牛 , 一边是需要辛苦拓疆的新业务 。 郑叶来的判断是 , “传统私有云 , 华为最强 , 也能挣很多钱 。 但预计一年以后 , 就会一地鸡毛 。 ”传统私有云是一个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是没有问题的 , 它一边被大型政企广泛使用 , 一边又被业界诟病 , 问题并不在于技术本身 , 而是技术和新的技术之间的联结感 , 实现这套技术优势的商业模式需要跟上时代需求的转换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关于私有云和公有云如何融合发展的探讨 , 至少在三年前就已经在华为内部开始 , 谈论的焦点覆盖包括战略层、业务层到组织架构层 , 比如 , 华为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对外如何协同发展 , 对内如何整合?华为的私有云如何卸下历史包袱更好适应这个时代?华为云应该怎样去赢……
到了去年下半年 , 路径逐渐清晰 。 组织架构上 , 华为传统私有云相关技术和产品团队与华为云BU HCSO团队整合到混合云服务产品部 。 市场层面 , 华为云需要有一个新的统一技术底座来彻底融合两种云 , 解决市场痛点 。
大型政企一直要求部署在自己机房里自主建设、自主运维 , 并符合监管要求 , 但又希望加速数字化、智能化 , 需要快速获取AI、大数据、DevOps等新能力 。
郑叶来对采访人员说 , 不少和他交流的大型政企的一把手传递的还有另一种焦虑——如果按照之前的传统私有云部署方式 , 标准软件版本模式的缺点不具备快速迭代、快速试错的能力 , 一旦部署就落后两年或者更多 。
就好比普通人购买了一台价格不菲、质量过硬的传统电视机但无法联网 , 与可以接入互联网的普通电视相比 , 从安装的那一天起 , 除非采用电脑或手机投屏的方式 , 否则你看不了网络上正在热播的《清平乐》 。
用传统思维来看这个事情 , 会出现一个悖论:传统的IT应用只需要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 , 但在AI、DevOps等多元化的业务场景时代 , 不可能只依赖几个标准化的产品 。 而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 , 需要获取AI、大数据、区块链等能力 , 只有规模化、标准化、快速迭代的云服务才能提供 。
两者能不能融合?对于今天的华为云来说 , 目标只有一个:提供在云上和本地部署体验一致的云服务 , 致力于成为政企智能升级首选 。 但要完成这个目标 , 需要一个能够顺畅连接二者的底座 。
底座之外的挑战也是具象的 。 比如 , 服务如何快速更新迭代;AI、大数据等新业务上线后需要更专业的运维能力;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获取开放生态资源 。
怎么一致 , 怎么变?
私有云不能放弃 , 甚至应该做大 , 公有云的能力要结合进来 , 最好的路径是为政企用户提供具有强大融合能力的“一朵云”
数字化市场的用户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 一是政企市场 , 这类用户体量大 , 市场总占比大 , 这两年来 , 包括阿里华为腾讯在内的数字化市场巨头已经意识到 , 需要用多云策略来服务这个市场 。 三类用户中 , 这个市场体量最大 , 难度也最大 。
另一大用户群是互联网行业用户 。 这个市场的特点是 , 企业诞生于数字时代 , 普遍接受公有云 , 主要体现在小视频、在线直播平台、游戏、金融科技方面的巨大需求 。
第三类用户群是微型租户 , 主要是个人、小微企业等客户 , 这部分群体需求较为简单 , 容易模块化 , 行业的共识是 , 这部分群体尽量只以线上营销为主 , 不投入地面部队 。 近两年来 , 云巨头们针对这个用户群的策略是激进促销 , 建立大众口碑 , 全在线管理 。
多位接受采访的行业人士普遍认为 , 公有云不可能全面代替私有云 。 中国乃至全球有大量的大型企业 , 对独立部署的云需求量依然很大 。 私有云不能放弃 , 甚至应该做大 , 公有云的优势要结合进来 , 最好的路径是为企业提供混合了多云环境的“一朵云” 。
推荐阅读
- 样儿|从太空看地球新年灯光秀啥样儿?快看!绝美风云卫星图来了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Apple|摩根大通分析师:交货时间来看iPhone 13系列已达供需平衡
- 蛋白|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IT|美律所对法拉第未来提起集体诉讼 涉嫌触犯证券法
- 国药|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制造业|稳健前行开新局 制造业未来五年转型升级迎来“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