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不知是提前通气了 , 还是纯属巧合 , 最近宣布造车的企业再次呈现扎堆之势 。 有做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的小米 , 也有做扫地机器人的石头科技 , 还有做无人机的大疆 。
造车好像一下子就变成了易如反掌的事 , 给大众带来一种人人都能造的感觉 。
事实上这波由场外选手掀起的“造车运动” , 去年就已经启动了 。 比如百度和吉利、苹果和现代、滴滴和比亚迪 。
明面上看 , 这些场外选手大多都是纯互联网业务或智能硬件起家 , 几乎和汽车 , 甚至和出行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 而且造车极其烧钱 , 百度说去年投了200亿造车 , 恒大汽车此前也表示已经烧了快500亿 , “造车新势力”也统统困于财务亏损 , 造车这样一件费心费钱的事 , 为啥还有这么多后来者愿意投身其中?
超级蛋糕的诱惑
企业的本能是追求盈利 , 业务跨界道理一样 , 小米也好 , 大疆也好 , 驱动它们造车的动力都是市场 。
但这个市场指的其实不完全是大众此前所认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 而是新能源汽车和汽车生态这两个未来市场 , 通俗地说 , 就是买车和买服务这两块市场 。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有多大?商务部给出的数据显示 , 去年新能源车产销量大概占比都在5.4%这一比例 。 长远来看 , 新能源车会完全代替传统能源汽车 , 所以新能源车市场规模至少还有接近20倍左右的成长空间 。
即使把时间拉近点 , 根据国家规划 ,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要达到20% , 占比提升幅度接近4倍 。 而现在造车运动空前繁荣 , 很有可能会让这个目标提前完成 。
除了买卖汽车的交易市场 , 和车有关的服务市场 , 未来成长空间也极为可观 。 比较典型的就是新能源车的电池相关服务和自动驾驶服务两大项 。 参考蔚来、特斯拉等厂商 , 电池服务和自动驾驶服务已经产生营收 , 随着新能源车的继续进化和渗透率逐步提高 , 这两块服务收入的想象空间也会不断膨胀 。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 , 杂糅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三大发展趋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 都是一块超级蛋糕 。 而这块蛋糕现在还只露出非常小的一部分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整体产业及市场的成熟 , 后面的大块蛋糕 , 是所有玩家都有机会吃到的 。
后发者的最大短板
虽然新能源汽车这块超级蛋糕足够大 , 但目前来看 , 赛道的竞争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先发者手中 , 后发者很难说有什么可靠的优势 。
不过这里所指的先发者 , 主要是小米、石头科技这类 , 它们此前并没有在造车上有什么实质性的技术和团队积累 , 经验比较单薄 。
而大疆、百度这类严格意义上不算后发者 , 像百度虽然今年1月才宣布造车 , 但百度在软件层面已经深耕了很多年 , 有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 , 也有大量的实况路测数据积累 , 而大疆则已经为此筹备五年 , 团队也达到一定规模 , 甚至还宣布最快于今年底量产自动驾驶汽车 。
所以这批造车运动里正式宣布造车的玩家中 , 也不完全都是刚刚才接触造车的 , 部分已经做了很长一段时间 , 并认为时机到了 , 才选择公之于众 。
这么来看 , 从研究造车的最初时间点来看 , 真正的新玩家其实非常少 , 大部分还是做了充足准备 , 可以拿出点真东西后才官宣的 , 毕竟这不是过家家 , 新能源车市场竞争这么激烈 。
总体来说 , 时间上慢了一步两步 , 是后发者造车最大的劣势 , 因为新能源车是新东西 , 虽然没有约定俗成的造车规则 , 但却需要反复的试产和试错 , 以及大量数据和场景积累 , 从设计到真正造出一辆车再到量产面向消费市场的车子 , 需要跨越多个周期 。
有人可能会说新玩家都不缺钱 , 有的是钱烧 , 所以造车有优势 , 但在新能源车这个竞技场里 , 烧钱速度换不来核心技术的研发速度 ,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 除了要足够的钱外 , 还要一定长度的时间 。
造车最需要恒心
后发者虽然不在进场时间上占优势 , 但这还不至于给其判死刑 。 对这些后发者来说 , 造车和卖车过程中的那些必然需要面对的挑战 , 才是最有威胁性的 。
先说造车 , 在钱够的情况下 , 最大的问题在于选择轻模式还是重模式 , 选择完全自主还是部分自主 。 拿小米来说 , 雷军说All in , 假设要走核心部分全自主研发的模式 , 参考恒大汽车 , 把车量产出来大概率是三年以后的事了 , 如果走半自主模式 , 系统、动力、底盘这些部分 , 至少要拿出一两个来自己做 , 其他的去整合供应商 , 真要造出一台自己满意的车 , 也很不容易 。
造车虽然花钱 , 也考验技术研发能力 , 但至少方向和目标都是确定的 , 但是后面怎么把车推向市场 , 以及保持一定的份额 , 可能就更考验企业的战略和定力了 。
因为现在已经是红海了 , 各个价位都有比较强力的玩家 , 造高中低端的车都意味着要和其他人一起抢用户 。 另外从现阶段的新能源车市场来看 , 产品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的趋势 , 自动驾驶等级、续航什么水平 , 价位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波动 , 除开用户对品牌的偏好外 , 其他的都要靠营销 。
【汽车|造车这事,巨头们太草率了】整个过程看下来 , 现在这批新玩家 , 造车和卖车过程中要面对大量的新问题和老问题 。 在不确信自己能百分之百成功或者在激烈博弈里活下来的情况下 , 造车的恒心就成了唯一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理由了 。
可能是一场生死战
在政策和市场氛围的渲染下 , 造车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必选项 。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 , 更多场外选手必然还会陆续参与进来 , 继续推动这场造车运动狂潮的延续 。
繁荣之下也有暗流 , 造车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而这些已经在各自领域做出显著成绩的企业 , 恰恰很容易忽略造车背后的巨大风险和陷阱 。
一方面 , 造车并非百分百成功 , 像拜腾、博郡 , 都是在烧钱之后成了行业的炮灰 , 虽然这些都是个案 , 但足以说明想造车不是一定就能造成 。
另一方面 , 造车属于新业务 , 一旦失败或搁浅 , 可能会对公司的根基业务造成打击 。 造车这事 , 如果不走外部融资 , 自己公司账上的现金流必然会承压 , 会对原公司的团队和资源形成一定的分流效应 。 所以我们才看到石头科技、恒大汽车选择把造车业务放到新公司里去了 。
所以说 , 造车也完全可能是一场生死战 。 如果真的成了 , 那反而就是换道超车 , 公司生态能力发生质变 , 上升到新一个台阶 , 如果没成 , 那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来休养生息 , 甚至面临九死一生这样最坏的境地 。
总之 , 造车这事不能盲从 , 要量力而行 , 把它想的复杂点或想的难一点 , 没有任何坏处 。
文/刘旷公众号 , ID:liukuang110
推荐阅读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Tesla|特斯拉因两处安全缺陷召回近50万辆电动汽车 承诺免费修复
- IT|新能源汽车年底卖爆 展车都被抢购 咋回事?
- Tesla|特斯拉在美国召回约47.5万辆汽车 接近其去年全球交付总量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
- 最新消息|汽车之家回应裁员传闻:系正常业务结构优化、涉及人员不到5%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