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地球方圆主题展开展,观众可体验“珠峰”测高方法

新京报快讯(采访人员 张璐)今天(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 , 采访人员从北京市科协获悉 , “地球方圆主题展”在北京科学中心A馆一层正式开展 。 展览以“地球的形状”为探索主题 , 通过不同时期的科学家故事展开探索之旅 , 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 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
看点1:学习测量地球周长
展览以时间线串联 , 跨度从远古猜想到回望地球 , 共分为三个区域 , 分别是“朴素认知——论地形方圆” , “理性探索——识地表容颜”和“科技前沿——探地貌天渊”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展览注重科普性 , 将抽象的科学原理用直观的场景进行还原 。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史晓雷介绍 , 在第一展区 , 观众可通过场景还原模型 , 了解数学家埃拉托色尼如何测量地球周长 。 “由于这个原理比较难理解 , 科技辅导员设计了教具 , 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影子和光线的角度等 , 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科学原理 。 ”
一些学生正在使用尺子 , 测算不同纬度的两个城市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的距离 , 和实际距离进行对比 。 “通过实际操作 , 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地图上的距离存在误差 , 越靠近南北两极 , 误差越大 。 相比地图 , 地球仪上的距离更接近实际距离 。 在这个过程中 , 孩子可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 比如系统抽样、数据分析方法等 。 ”
看点2:体验测量珠峰高度
在“科技前沿——探地貌天渊”展区 , 观众可以用“全站仪” , 以展厅上方的模拟山峰为目标 , 体验三角测量法计算高度的过程 。
展区工作人员介绍 , 1975年 , 中国登山人将觇标带上了珠峰 , 很大程度上减小了观测时的照准误差 。 2005年的测量中即采用了传统测量方法 , 又运用了现代GPS卫星大地测量法 , 并首次动用冰雪深度探测雷达 , 准确测得峰顶冰雪深度为3.5米 。 2020年的测量中运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用来进行高精度定位 , 运用5G技术实现测量数据的快速传输 。
“我国的三次珠峰测量 , 都运用到三角测量法 。 大家可以通过操作全站仪 , 体会中国登山队是如何用三角高程测量法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的 。 ”工作人员说 , 全站仪对准目标打出激光点后 , 可以自动测出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三次平均值 。
看点3:深7000米处岩心亮相
想对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进行探测 ,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向地球纵深科学钻井 。 此次展览展出了松科二井地心探测钻头和岩心 。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高建伟介绍 , 2013年 , 我国实施了松科二井重大地质调查科研项目 , 这是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 , 其钻探深度达到7018米 , 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在平地上走1.5小时的路程 。 他说 , 松科二井获取了白垩纪陆地古气候演变规律的重要证据 , 为研究和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证据 。
【主题|地球方圆主题展开展,观众可体验“珠峰”测高方法】新京报采访人员 张璐 摄影采访人员 侯少卿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卢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