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在轨飞行三至六个月 中国空间站住户怎么“打发”时间
◎采访人员 付毅飞 崔 爽
6月16日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确认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
航天员如何选拔?任务艰巨在哪?他们又为即将到来的太空生活做了哪些准备?有“航天员女教头”之称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一一揭秘 。
“神十二”乘组担负一些特殊任务
空间站任务艰巨复杂 , 黄伟芬坦言 , 在轨飞行长达3至6个月 , 对航天员的训练以及保障性载荷的研制提出了巨大挑战 。
首先是身体素质的挑战 。 “长期失重环境对人体的肌肉骨骼、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累积效应显著增加 , 出舱活动任务对航天员的上肢力量也有更高的要求 。 ”黄伟芬说 , 载人飞行中 , 航天员要经历超重、震动、噪声、失重、旋转冲击等多种环境工况 。
长期生活在狭小的环境中 , 远离家人和熟悉的环境 , 失重、震动、噪声也容易使他们出现烦躁、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 。
另外 , 因为空间站任务极为艰巨复杂 , 航天员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包括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工作的能力;人工控制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实验舱等飞行器交会对接、撤离和舱段转位等方面的能力;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能力等 。
而对于神舟十二号乘组来说 , 还有一些特别的任务 。 “神舟十二号任务是空间站任务的首次战略飞行 。 因此 , 他们要完成一些相对特有的任务 , 主要是参与空间站任务的长期驻留 , 再生生保、出舱活动 , 空间物资补给、机械臂操作控制等关键技术的验证 。 ”黄伟芬说 , 还要开展空间飞行人体生理行为能力方面的研究 , 医学样本的分析处理等一系列实验试验 , 开展空间站站务管理、物资盘点、日常维护等等 , 为后续任务奠定基础 。
新老搭配 以老带新
黄伟芬介绍 , 按照规划 , 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以及建造阶段有4次载人飞行 。 针对这4次任务的特点 , 航天员系统按照统筹规划、新老搭配、继承与发展的原则 , 一次选出了4个飞行乘组 , 每个乘组是由3名航天员组成 , 指令长由有过载人飞行经验的航天员担任 。
“选拔中我们综合考虑了飞行经验、出舱活动的要求与各自任务的匹配 , 年龄新老搭配、心理相容性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乘组 。 ”她表示 , “我们加大了对临床潜在问题的排查 , 增加了高空减压病易感性的检查 , 确保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 能够满足任务的要求 。 ”
心理素质方面 , 兼顾了长期任务的特点、不同角色对心理素质的特性的需求、相容性等 , 重点对乘组的情绪稳定性、危机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
为了提高实战能力 , 她介绍 , 每组航天员都参加了为期30天的综合模拟验证试验 , 航天员在模拟舱里 , 按照在轨生活制度和飞行程序安排进行工作和生活 。
空间科普教育会成为常态化工作
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长达3至6个月 , 他们如何打发空余时间?生病了怎么办?
黄伟芬介绍 , 航天员可以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 , 实时观看电视直播 , 也可以随时给地面打电话 。 他们还可以通过局域网给地面的亲友发信息、图片、视频等 。
她透露 , 航天员也都在重量限制范围内携带了私人物品 , 比如喜欢的书、照片等 。
被问及神舟十二号乘组会不会进行“太空授课”时 , 黄伟芬表示 , 虽然不一定有太空授课这种大型科普直播 , 但在轨的空间科普教育一定是将来空间站任务中的常态化工作之一 , 比如结合航天员在轨生活、工作、实验试验等进行科普活动 。
【航天员|在轨飞行三至六个月 中国空间站住户怎么“打发”时间】另外 , 飞船上也配备了百余种常用药品和医疗器械 , 航天员如果生病可以及时处理 , “因为飞行时间长 , 所以我们对航天员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大大增加 。 他们的自我救护和互相之间的救护能力大大提高 。 ”黄伟芬说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社交|Facebook被指试图在美政客中抹黑前雇员Frances Haugen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