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网暴几成社会热点事件“标配” 如何打破网络暴力的“互害”逻辑?( 五 )


王丛虎认为这并不会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言论自由不等于在网络舆论场肆无忌惮、不顾底线 。随着越来越多网络暴力事件以司法途径处理和解决,或将让越来越多“舍法求网”者望而却步 。
“极端言论泛滥,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每个普通网民 。”阳淼说 。在网络空间,资源和利益更容易向头部聚集,更多普通网民在遭遇网络暴力时,往往缺乏维权经验和能力 。“不管你想不想,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遭遇网络暴力 。净化网络空间,并非限制普通民众的权益,相反恰恰是为了保护更多民众的利益 。”
随着数据处理能力极大增强,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数字自我和存在于现实世界里的真实自我在更多维度上已经高度重合 。更多时候数据比人更了解自己,能更真实地记录下每个人的言行 。
阳淼认为,正是互联网全程留痕的特性,尽管目前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侦查取证的成本过大,一些造成危害较小的施暴者侥幸未被追责,但随着数据治理能力的提升,任何突破底线的行为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引火烧身” 。
未来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规的实施,数据作为个人资产的理念将深入人心 。阳淼认为,从长远看,肆意发布虚假信息或明显带有负面贬损色彩的恶意言论将造成个人数字资产的贬值,因此人们将更加珍视在网络空间上投射出的数字自我形象,滥用网络暴力的情况或将被扭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