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江晓原:与资本结合越来越紧密 科学的纯真年代早已结束


年代|江晓原:与资本结合越来越紧密 科学的纯真年代早已结束
文章图片

《怀疑的胜利:暗钱与科学腐败的真相》 [美]戴维·迈克尔斯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版
科学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说 , 其实美国一直都有人写书揭露行业黑幕 , 比如1962年出版的开启世界环境运动的《寂静的春天》《医疗凶猛:令人震惊的美国医疗内幕》《违童之愿:冷战时期美国儿童医学实验秘史》《餐桌上的危机:一个关于禽肉、抗生素和努力对抗耐药菌的精彩故事》等 。
在这些“揭秘”中 , 《违童之愿: 冷战时期美国儿童医学实验秘史》让江晓原印象尤为深刻 , “在我们以前习惯的认识中 , 二战期间德、日法西斯利用战俘所做的‘人体科学实验’ , 都是毫无疑问的战争罪行 。 而根据《违童之愿》一书 , 美国竟早在冷战之前的1940年代就开始了类似实验 , 而且实验对象竟是本国公民 。 更为令人发指的是 , 美国的研究者们纷纷到孤儿院、医院、收治‘低能儿’的公立机构 , 去寻找实验对象 。 ”
江晓原曾写文深度揭露了国内学术界视为圭臬的SCI论文引用系统及期刊“影响因子”背后的庞大商业链 。 奇怪的是 , 不管是写《违童之愿》的书评还是揭SCI老底 , 他总会遭到学术界一些人的反对 。 其中一个原因是 , 国内有种比较普遍和传统的观念 , 崇拜科学 , 并将科学和西方人为绑定 , 认为科学就应该被歌颂和赞美 。 实际上 , 现在的科学已经和资本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 这种结合也导致了科学纯真年代的结束 。 《怀疑的胜利:暗钱与科学腐败的真相》一书集中披露的美国烟草、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中科学如何被金钱“围猎” , 这种“系统性塌方”正是科学纯真年代结束的生动注脚 。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平行系统
第一财经:《怀疑的胜利》令人重新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何为科学?我们对科学是不是有某种误解?
江晓原:我最近恰好写了文章谈科学和技术 。 我的观点是 , 它们是两个平行系统 , 要把两者区分开来 。 第一 , 技术能够申请专利形成产业 , 给社会带来财富 , 而科学理论是不可能有专利的 ,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 。
第二 , 科学可以允许失败 , 也在不断进步 , 有些理论会被否定 , 或者没什么实际用处——就像霍金搞的那些理论 , 几乎不可能得到验证 , 但仍能跻身科学殿堂 。 科学搞了几十年没成果也没关系 , 因为科学的目的就是探索未知 。 技术却不可以 , 不管用就会被淘汰;拿到一笔经费就得出成果 , 否则就重新换人 。
第三 , 很多科学理论我们今天觉得伟大 , 是因为有人在技术上将其发扬光大或者证实 , 比如实现了实际应用、设计出重要实验等 , 但这些科学理论如果一直在书斋里 , 其实就没有太大影响 。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原子弹的诞生 。 原子弹最早在上世纪初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获得自由的世界》里出现 。 后来卢瑟福建构了一套原子的理论 , 玻尔又改善了理论 , 他们是原子理论的两位权威 。 但直到1939年 , 他们都一致坚信原子弹不可能造出来 , 因为他们认为要达到链式反应的临界质量需要几吨浓缩铀 , 而浓缩铀的提炼太难了 。 结果1940年春天 , 两个流亡到英国的名不见经传的德国科学家计算发现 , 铀的临界质量仅需11磅 , 他们把结果汇报给英国科学界高层 , 1942年美国人就启动了曼哈顿工程 。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 原子弹造出来了 , 还有核电厂 。 假定原子弹没造出来 , 我们还会觉得那些理论伟大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