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火星上“掘穴而居” 科研团队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地球|在火星上“掘穴而居” 科研团队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文章图片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 人类在考虑移民火星 。 但火星不像地球那样 , 有足够的氧气和水 , 表面温度还很低 。 有时刮起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 一刮就是3个月 。 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 , 很难适合人类生存 。
不过 , 人类向来善于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 。 近期 , 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机器人建筑实验室的一个工程师团队 , 就想到了在火星上“掘穴而居”:建造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工程 , 使早期火星移民来有所居 , 从而确保在火星上生存 。
在遥远的火星上“大兴土木” , 当然没有那么容易 。 特别是巨大的昼夜温差和复杂崎岖的地形条件 , 对挖掘和建设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 为解决这一难题 , 该团队计划用多台“泽布罗”建筑机器人组建成机器人蜂群 ,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 使机器人蜂群在施工过程中能互相交流、明确分工 , 一部分机器人负责挖掘工作 , 另一部分机器人则完成加固墙壁工作 。 同时 , 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冗余度 , 确保施工高效、不间断 。
相较于“建筑工人” , “建筑材料”问题更加棘手 。 火星距离地球太远 , 近地点有5500万公里左右 , 远地点甚至超过4亿公里 。 按照目前的航天技术 , 从地球向火星运输建材 , 单程就需要耗时半年以上 , 发射窗口期间隔又长达26个月 , 经济和时间成本太高 。
基于此 , 该团队提出要尽可能就地取材 , 把从地球上运来的宝贵水泥与挖掘出来的尘土、岩石混合 , 现场制作混凝土 , 并利用3D打印技术快速预制建材 。 该团队还致力于多孔材料研发 , 不仅可提高地下居所的隔热隔音等性能 , 还能提高材料使用效率 。
这些地下居所建成后 , 早期来火星的移民就有了生存的物质基础 。 无论是巨大的昼夜温差 , 还是肆虐的沙尘暴 , 对于住在地下几米处的人类来说 , 都不再是致命威胁 。 这比在火星表面建造帐篷营地可靠得多 。
利用机器人蜂群在火星上“掘穴而居” , 无疑为人类移民火星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 随着空间技术、材料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 , 人类在火星上的“安居梦”或许不再遥远 。
【地球|在火星上“掘穴而居” 科研团队提供全新解决方案】上图为“泽布罗”机器人模拟工作的场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