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揭开谜团:外卖小哥是怎样一步步成为非平台员工的?( 二 )


变化发生在2015年至2016年 。那时,外卖行业竞争激烈,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均投入大量金额补贴用户,扩大市场,同期,外卖骑手的数量迅速上升,平台成本随之扩大 。
也是那时,国内出现了大量众包、配送(外包)公司 。2015年到2017年,集中注册了至少655家公司 。
此后,外卖平台与骑手劳动关系逐渐模糊 。不同于之前平台直接与骑手签订合作协议的模式,之后,平台与配送商合作,再由外包公司为骑手签订协议、支付报酬、购买保险 。
“如此一来,高昂的人力成本,以及和骑手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和责任,就都转嫁到了配送商头上 。”徐淼向采访人员解释 。
但配送公司也不想承担风险,也开始转移责任,配送商将全部或部分配送业务继续外包,最终,骑手的劳动关系通过人为的网络状外包被隐藏在各个细碎的小型配送公司中 。
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佟丽华告诉采访人员,这些小公司注册资本不高,配送公司注销比例14.1%,公司注销后,骑手维权就不知道该找谁 。
2020年12月,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连续做出85份判决,要求2家配送商支付骑手双倍工资,带薪休假报酬等,但是,这2家配送商注册资本分别为15万和100万,自判决后,陆续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未履行比例高达99.9% 。
比外包、分包更进一步的,是个体工商户模式 。来自山西省的骑手杨雄伟送了1年半外卖后,他因为离职纠纷将站点告上法庭,但法院判决认为,他是个体工商户,而不是劳动者,最终,2倍工资和经济补偿没拿到,未缴纳的社保也不了了之 。
“致诚劳动者”检索发现,在江苏昆山玉山镇,就有超过80万家营业范围包括“外卖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在江苏淮安涟水县朱码镇,也有超过48万家个体工商户,在灵活用工平台“好活”的APP评论里,有用户评价说,“跑外卖,必须填这个,不知道有什么用,希望不要被坑 。”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告诉采访人员,劳动者从个体劳动者变成个体工商户,是很荒唐的事情,但在很多地方就堂而皇之的出现了 。
被外包后,骑手找不到雇主了
如果不是受伤,邵新银并不能感受到被外包、分包,与直接签约员工的区别 。受伤后申请工伤,第一步是,确定公司与员工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这一步,就拦住了绝大部分骑手 。
因为每天晨会上喊迪亚斯的口号,邵新银认为自己是迪亚斯的员工 。他的骑手APP上薪资账单显示,他是迪亚斯公司的全职骑手 。但两次打官司,他都败诉了 。
陈星查阅他的银行流水记录发现,他的工资由太昌公司发放 。由于没有与太昌公司之间的劳动合同,难以证明与太昌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陈星后来又查阅到,太昌公司曾经为邵新银投保雇主责任险,但法院认为,“投保雇主责任险不能直接证明双方之间一定存在劳动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