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 20岁的董瑶海毕业后成为航天八院509所的一员 。 作为该所重新招生的第一届“新兵” , 在吸纳进来的几百人里 , 大部分人员都没有固定的岗位 。 因为喜欢计算机 , 他选择性地挑了一些程序来编 , 也做了一些设备的硬件制造 , 但与卫星没有直接接触 。
20世纪60年代初 , 中国就已经对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 到20世纪末 , 我国气象卫星技术的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 但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
董瑶海回忆 , 当时气象卫星的发射周期比较长 , 通常8到10年才发射一颗 。 研发的气象卫星有两种 , 一种是极轨卫星 , 轨道高度约为800公里至900公里 , 另外一种是静止卫星 , 通常指的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 轨道高度为36000公里左右 。 “这两种气象卫星是由两个总设计师负责的 , 一个是孟执中 , 一个是魏锺铨 , 我当时被分到了低轨气象卫星组 。 ”
从事卫星地面遥测数据处理编程 , 整天坐在计算机前运行各种数据 , 董瑶海笑称自己是个“小编” 。
在所里 , 前辈们用的卫星测试细则都是文字描述的 , 用起来繁琐 , 又费工夫 , 董瑶海便利用特长 , 编了套程序 , 让文字描述的方式变成了表格化 。 “就是我发出一条指令 , 后面卫星就会有个与之匹配的反应 , 我们管这个叫‘遥测反应’ , 当时还受到了‘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五大系统大总师任新民的赞扬 。 ”
从那时起 , 董瑶海开始对卫星产生了浓厚的兴致 , 逐渐参与到研发卫星的队伍里 。 后来 , 董瑶海觉得当时用Basic编的卫星测试程序又慢又不好使 , 一琢磨 , 又“偷偷”编了一套 。 让他惊喜的是 , 在试运行期间 , 自己编的这套程序应用效果很好 , 慢慢被研究所引用 。
挽救失控的风云一号B星
刚被分到低轨气象卫星组 , 董瑶海就跟着孟执中院士一起 , 参与研制风云一号A星 。
1988年9月7日 , 风云一号A星搭乘长征四号火箭发射 。 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 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 , 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少数几个有能力自己研制、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国家的行列 。
入轨运行不久 , 由于遭遇强烈的太阳活动 , 卫星发生太阳单粒子翻转事件 , 沿滚动轴方向严重偏转 , 卫星姿态失控 , 导致整星失效 , 此时卫星仅工作了39天 。 两年后 , 风云一号B星发射升空 , 该卫星与美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相当 , 接近业务应用水平 。
与A星相比 , B星采取了防污染设计和防污染技术措施 , 卫星可见光通道图像质量良好 , 信噪比高于设计要求 , 其发回的可见光云图质量比第一颗气象卫星清晰 , 提高了我国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监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 但卫星正常运行165天后 , 由于星载计算机突发故障造成姿态失控 。
推荐阅读
- 样儿|从太空看地球新年灯光秀啥样儿?快看!绝美风云卫星图来了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Apple|摩根大通分析师:交货时间来看iPhone 13系列已达供需平衡
- 蛋白|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IT|美律所对法拉第未来提起集体诉讼 涉嫌触犯证券法
- 国药|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制造业|稳健前行开新局 制造业未来五年转型升级迎来“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