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来|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钻研气象三十余载,只为不再有“不测风云”( 四 )


在执行风云三号航天工程任务的过程中 , 董瑶海的身份转变成了总设计师 。 这时的董瑶海在带团队方面已有些经验 , 第一步就开始招兵买马 , 把领域里最厉害的人才拉进队伍 。 为了扩充知识面 , 他也会拉着一帮人相互学习 , 一同解决难题 。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 , 2008年11月 , 风云三号A星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 , 标志着我国极轨气象卫星成功实现从风云一号到风云三号的技术升级换代 , 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从单一遥感成像到地球环境综合探测、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公里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从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的四大技术突破 。
截至目前 , 风云三号共发射了5颗卫星 。 今年7月 , 风云三号E星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 , 也是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 , 搭载火箭发射成功 。 而此次在轨的E星与三号C星、D星的组网运行 , 让我国成为了唯一同时拥有上午、下午、晨昏三条轨道气象卫星组网观测能力的国家 。
做卫星要有用 要能解决问题
2009年 , 董瑶海投身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工程建设 , 并担任总设计师 。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 , 也是我国第一颗高轨三轴稳定的定量遥感卫星 , 充分考虑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以及环境、空间科学等领域的需求 , 以实现综合利用 。
董瑶海告诉采访人员 ,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计划发展光学和微波两种类型的卫星 , 所以在研制时面临着不少技术难题 。 受制于国外技术打压 , 为了攻克一个精度达到1角秒的扫描控制仪器 , 他费尽周折找到一个掌握类似技术的民企老工程师 , 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 , 前后花了近五年时间 , 才顺利攻关 。
2016年12月 , 风云四号顺利升空 。 董瑶海团队成功突破了高精度图像定位与配准、微振动测量与抑制等20余项关键技术 , 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 使我国静止轨道定量遥感卫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高轨也好 , 低轨也好 , 风云三号也好 , 风云四号也好 , 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跟美国、欧洲同台竞技 。 ”董瑶海自信地说 , 客观来讲 , 我国的气象卫星在某些方面确实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 。
董瑶海觉得 , 做工程研究 , 追求的第一目标应该是造出来的卫星要有用、要能解决问题 , 把台风、火灾、暴雨报得更精准 , 而不是简单地去比拼性能 。
董瑶海听母亲讲 , 上世纪50年代 , 有一次台风在宁波登陆 , 但没人知道台风会在哪里登陆 , 最终台风到了象山 , 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 “现在不一样了 , 上次台风‘烟花’来 , 我们的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组成的系列卫星发挥了巨大作用 , 预报得非常精准 。 ”董瑶海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