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来|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钻研气象三十余载,只为不再有“不测风云”( 三 )


“我记得很清楚 , 那是大年三十的晚上 , 风云一号B星失控了 , 当时我们的研制人员跟航天五院的专家们一起实施抢救恢复工作 。 我那时候还是个初学者 , 并不觉得自己在这次故障处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董瑶海说 , 自己当时只是负责动力仿真 , 就是把失控后的卫星怎么转的、指向哪里给仿真出来 。 而整个指挥是由孟执中总设计师在做调度 。
那时候任新民是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大总师 , 风云一号B星失控后 , 任新民匆忙赶到测控中心 , 观察卫星入轨运行情况 。 “任老总坐在一个很破旧的沙发上 , 我们一排人站在旁边 , 他特别严肃 , 让我们一定要排除故障 。 ”
当时 , 动力学泰斗杨嘉墀也在现场 。 杨嘉墀要来相关问题的参数 , 仅用了10分钟 , 就写满了两页纸的推导公式 。 董瑶海想“抢”走这两页纸回去学习 , 不料被另一个同事抢先一步 , 像捧到珍宝一样揣到兜里去了 。
历经七十多天的奋战 , 风云一号B星的故障被排除 。 虽然自认为在风云一号B星的抢救工作中所做贡献并不大 , 但董瑶海沉着冷静、迎难而上的韧劲都被孟执中看在眼里 。
从被外国教授嫌弃到如今走在前列
在参与卫星研发的过程中 , 董瑶海曾被外国教授的一句话刺痛神经 。 风云一号A星发射后 , 所里一些师从美国教授的中国学生 , 兴奋地将还“热乎”的图给美国教授看 , 却得到了不屑一顾的评价——“你这就是黑白图” , 意思就是“你这个是不准确的 , 我不能用” 。
董瑶海告诉采访人员 , 气象卫星要准确地测出大气的温度和湿度 , 但当时我国的气象卫星技术整体不高 , 对空间环境、卫星的寿命和要求都不是很了解 , 后来出现的问题也是由此导致 。
处在核心技术竞争的国际环境下 , 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 进行自我研制和探索 。 “当时很多东西不是靠计算 , 而是靠调试出来的 , 外面的人怕你把技术偷学了去 , 那我们只有自己摸索 。 ”
2000年以前 , 气象卫星研制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卫星稳定可靠地运行 。 此外 , 还面临着对核心技术掌握不够的难题 , 比如传感器的制造 , 对一些需要一直转、不能停的相关活动部件的规律还缺乏了解 。
2000年之后 , 气象卫星开始承担灾害监测、环境遥感、地球环境综合探测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
2008年5月27日 , 风云三号A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 作为我国新一代风云极轨气象卫星的首发试验试用卫星 , 风云三号A星装载11种先进探测仪器 , 具有有效载荷多、运动部件多的特点 , 且大部分仪器属于首次上星 , 仪器的定量探测性能要求高、技术复杂、研制难度大 , 整星研制水平与国际同类气象卫星相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