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传种子通常有四种形状:降落伞形 , 如蒲公英;滑翔机形 , 如翅葫芦;直升机形 , 如梣叶槭和大叶枫;扑翼或飞旋形 , 如毛泡桐或臭椿 。
这些结构为被动飞行器的结构设计提供灵感 。 研究人员注意到 , 被动扩散具有高空间范围和低能耗特征 , 通过类似方式来分布微型电子传感器、无线通信节点、能量收集组件和各种物联网可能带来有趣的机会 。 “一种典型的风传种子——星果藤种子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稳定滞空下落的启发 。 这种植物种子 , 在空中旋转飘落 , 利用其自身三维结构 , 保持结构下落姿态的稳定性 , 实现结构的长时间滞空 。 ”张一慧介绍道 。
文章图片
风传种子启发的三维微飞行器
他表示 , 将一个材料像纸张一样展开 , 使其纸面方向保持水平 , 可以降低其达到匀速下落状态下的最终速度 。 然而 , 实际下落过程中 , 这种二维结构难以保持水平 , 极易发生翻转、颤动等 。
“风传种子的三维结构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 通过利用三维结构保持结构的下落稳定性 , 可以实现结构的长时间滞空 。 三维结构的手性可使其在下落过程中绕自身中心轴旋转 , 这种旋转可进一步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 ”
受风传种子的启发 ,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系列飞行器 , 大小从微型(小于1毫米)到大型(大于1毫米) 。 研究人员使用模拟和风洞实验 , 研究了改变设计参数如飞行器直径、结构和翼型的空气动力学影响 。 他们采用2015年合作提出的屈曲力学引导的三维组装方法 , 将二维前驱体结构选择地粘接在预拉伸基底 , 并通过释放预应变实现结构的压缩屈曲 , 进而完成二维到三维构型的转变 。
文章图片
三维微飞行器结构的引导屈曲组装过程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微型飞行器由两部分组成:电子功能部件、机翼 。 当微型飞行器在空中落下时 , 它的机翼与空气相互作用以产生缓慢、稳定的旋转运动 。 电子设备的重量分布在飞行器中心的较低位置 , 以防止飞行过程失控、翻滚到地面 。
张一慧介绍称 , 以风传种子为灵感设计的这类具有良好滞空性、以风为动力的被动式微飞行器 , 可以在上面集成无线传输天线、微控制芯片以及多个紫外传感器 。 将其在高空释放后 , 能够在广阔空间内对空气污染物进行长时间实时监测等 。
文章图片
三维微飞行器结构及空气污染物检测演示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推荐阅读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VIA|x86研发团队卖给Intel后 VIA出售厂房和设备:北美分部就此终结
- 团队|深信院41项科研项目亮相高交会 11个项目获优秀产品奖
- 团队|玉米和水稻基因组引导编辑效率提高3倍
- 敏捷|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发布:集聚超20个国际顶尖团队
- 团队|生物技术成茶产业提质“金钥匙”
- 团队|俞敏洪首场助农直播带货,寻找新商业模式和老师转型方式
- 团队|年终策划 | 航天专家史青:为火箭“体检”给火星车装“耳朵”
- IT|大疆车载业务团队快速扩张 成员已近千人
- 团队|第二届北京移动5G应用创新大赛“科技含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