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争议大小周:从福报到取消
7月2日 , 字节跳动被曝出将于近期取消大小周 。作为从成立就实行大小周的企业 , 这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 。同在7月 , 刚刚实施大小周半年时间的快手 , 取消大小周 。更早些时间 , 腾讯游戏光子工作室宣布周三不准加班 。突然之间 , 以内卷著称的互联网公司们都开始“反内卷”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于大小周的取消 , 身处其中的人有喜有忧 。有快手的人感动哭泣 , 也有三分之一字节跳动的人投票不同意 , 他们担心收入变少 。不过 , 在外界议论声中 , 却是叫好一片 。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向经济观察网采访人员分析 , 字节跳动等大公司取消大小周 , 并不意味着员工加班会立即变少 。但至少 , 对于其他公司及劳动者 , 是一个好的示范效应 。
大小周喜与忧
第一次体验字节跳动的大小周时 , 刀仔是兴奋的 。他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个视频 , 讲述自己30岁“高龄”选择大小周的原因:钱多 , 能充实自己的生活 , 更重要的是 , 本来就会在周末加班 , 现在加班公司还给钱 , 何乐而不为 。
大小周是互联网公司或公开或隐秘的一种上班方式 。一周休息一天 , 下一周休息两天 , 然后再休一天 , 再休两天 , 如此反复 。算下来 , 一年比正常工作日多上20天班 , 相当于每年多上1个月班 。
6月份 , 字节跳动内部做了一次取消大小周的调查 , 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同意取消 。一位不同意的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加班拿双倍工资不香吗” 。小周周日上班 , 这一天有2倍加班费 , 按月薪4万元计算 , 加班2天便可以收入8000元 , 一年加班收入接近10万元 。
甚至还有其他公司的人对大小周制度表示羡慕 。一位北京望京互联网大厂的人士就告诉采访人员 , 他希望公司能有大小周 , 可以顺理成章的一边摸鱼一边赚加班费 。
但不愿意接受的人也有很多 。刚从字节跳动离职的肖雅就是其中一个 。她向采访人员吐槽说 , 虽然每两周只多上一天班 , 她觉得 , 那一天比上坟还难受 。
另一个在字节跳动待了两年后离职的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在字节跳动内部 , 关于大小周的争议一直存在 , 在周日加班的那一天 , 内网吐槽声很大 , 负面情绪铺天盖地 , 上班的同事也以摸鱼居多 。
一位实行单休的大厂员工说 , 他其实并不反感大小周 , 但单休时 , 周末家里有事还需要请假 , 那种请假的感觉很不好 。
文章图片
除字节跳动外 , 大小周在互联网公司已经很常见 。这方面知名的互联网公司还有快手、拼多多、有赞 。在一些小型互联网公司 , 大小周也已经寻常 。苏州一位互联网小公司的员工就吐槽说 , 她所在的公司今年开始大小周 , 她当时心里一寒 。有广州电商行业的人说 , 这个行业连大小周都没有 , “要能有 , 我就谢天谢地了” , 还有一些在华南地区求职的人说 , 很难找到双休的公司 。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艾琳告诉采访人员 , 严格来讲 , 大小周是不合法的 。按照《劳动法》规定 , 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 , 每周不超过44小时 , 大小周明显违反了这项规定 。但大小周的矛盾点在于 , 这种制度的确能给劳动者带来更多收入 , 增加工资收益 ,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 成为吸引人们到某家公司上班的因素之一 。
“劳动法也要考虑市场规律和需求 , 就形成了一种法律和市场之间的博弈 。”她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过劳死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保障 , 并且过劳问题很难量化 , 当下大小周引起争议 , 主要是舆论倒逼 。
争议背后
在互联网行业 , 大小周存在已久 。今年之前 , 大小周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 并且行业内对此习以为常 。
字节跳动自成立之初就已经有大小周 , 这种制度也被外界认为 , 是这家公司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一位2014年入职字节跳动的人士向采访人员回忆 , 当时字节跳动的大小周还没有加班费 , 每个月多上两天班 , 感觉很累 。
时至2021年 , 大小周有了取消的动静 。
葛甲向采访人员分析说 , 快手取消大小周 , 以及字节跳动计划取消大小周 , 背后有社会压力 , 也符合两家公司当前发展及经济状况的考量 。
去年年底至今 , 大小周以及互联网员工过劳问题 , 隔三差五就会上热搜 。拼多多员工加班、美团外卖小哥劳动问题 , 字节跳动大小周、打工人躺平等现象引发的负面情绪 , 多次引发热议 。
热议背后 , 已经有一种共同的趋势正在形成 , “背后是劳动者对于体面工作和以人为本的追求 , 这也是国家进步的一种体现 。大部分90后是财富的享受者 , 他们对个人权益保障有要求 , 维权意识强烈 , 对于用生命拼财富的现象 , 他们和70后、80后的理解也不甚一样 。”艾琳认为 。
互联网行业存在已有20年 , 突然在今年 , 社会大众对于互联网人的加班情绪激化了 。去年到今年 , 这一年发生了什么?葛甲告诉采访人员 , 一个关键原因是低出生率调查结果的公布 , 去年1200万的人口出生数 , 比高峰期下滑了60% , 这意味着人力更值钱了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 人口数量变少 , 整个经济社会的人力成本上升 , 那么劳动者的要求也会提高 , 这种情况下 , 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向普世方向去想、去做 。
当社会争议触达到企业端 , 互联网公司就迎来了一股被动自我调整的压力 。艾琳告诉采访人员 , 她目前还没有听到政策或法律层面专门对于员工过劳问题的规定 , 但作为企业 , 他们有在企业形象和企业责任上做调整的需要 。
此前大小周及加班文化盛行 , 葛甲觉得 , 互联网公司在意的 , 其实并不是工作效率 , 更在乎员工思想的统一 , “我知道你在摸鱼 , 但哪怕你坐在这儿 , 也证明我对公司的掌控是成功的 , ”并且 , 加班文化也是一种向上管理 , 上述单休公司人士也告诉采访人员 , 每当公司领导在办公室的时候 , 同事们的下班时间就会很晚 。
身处大小周环境下的互联网人 , 他们其实并不排斥加班 , 但很反感无意义的强制加班 。上述字节跳动离职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公司高层也知道小周加班时 , 员工的不满情绪 , 以及低下的效率 , 但觉得大小周有助于保持创业氛围 , 因此宁可多花钱支付双倍工资 , 也坚持大小周制度 。
“大小周其实反映了一种公司管理水平问题 , ”葛甲举例说 , 有人下午4点就能干完活 , 有人晚上12点才能做完 , 为什么必须要求4点做完的人 , 陪着12点做完的人一起大小周呢?现在的难点在于 , 公司管理水平提升的太慢了 。他觉得 , 随着时间的演化 , 随着公司管理经验的进化升级 , 这些问题会得到逐步解决 , “至少能变得更好一些 , 把有效劳动变多 , 把无效劳动变少 。”
从福报到取消
2019年 , 996问题首次被外界关注 , 当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说法是“今天中国 BAT 这些公司能够 996 , 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 。现在 , 快手、字节跳动取消大小周 。互联网公司对于加班的态度 , 正在发生改变 。
“整个行业速度没那么快了 , 不需要那么多无效劳动了 , 也没有必要加那么多班了 , 取消大小周还能节省成本 。”葛甲告诉采访人员 , 当下取消大小周 , 互联网公司有自己的小算盘 。
互联网放缓已经成为大势 。在过去的增量时代 , 用户容易获取 , 公司每耽误一分钟 , 就有可能被别人多争取走几个用户 , 员工需要把时刻工作状态开满负荷 , 才能让公司快速增长 。但当下 , 互联网已经进入存量时代 , 当回报有限的时候 , 过多的劳动产出 , 反而会成为消耗 。
即使当下仍然勇立潮头的快手和字节跳动 , 当日活用户分别达到4亿和6亿后 , 也面临增长放缓的问题 。并且 , 两家公司都在亏损中 , 并且亏损加大 。根据快手2021年一季报 , 快手经调整净亏损49亿元 , 同比扩大89% 。字节跳动今年也首次公开财务数据 , 2020年经营亏损147亿元 。
“互联网公司也不是慈善机构 , 他们非常会算账 , ”葛甲认为 , 当业务发展不需要时 , 自然会选择取消大小周 。
不过 , 取消大小周 , 也不意味着加班问题能彻底解决 。之前除周末加班外 , 肖雅平时加班也很严重 , 经常晚上12点才能到家 , 回家后有时也要工作 。
一位阿里巴巴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阿里巴巴从来没有过大小周 。不过 , 阿里巴巴加班问题也同样严重 。百度、美团、滴滴、京东等互联网大公司同样没有大小周 , 但隐形的加班文化也非常流行 。上述单休的大厂员工告诉采访人员 , 他希望能自己选择是否加班 , 而不是被强制 , “如果有紧急工作 , 我肯定会愿意加班 , 最怕的就是无意义的消耗” 。同时 , 他也担心 , 如果有了选择权后 , 会有一些热衷表演加班的人积极选择加班 , 让公司再度内卷起来 。
艾琳认为 , 当前关于大小周争议的本质是 , 员工担心取消大小周之后“加量不加价” , 以后没有加班费了 , 但在家依旧需要工作 , 工作量并没有减少 , 反而更可怕 。
“其实不只是法律问题 ,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艾琳告诉采访人员 。
对于互联网公司加班现象 , 依旧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不过 , 大公司取消大小周 , 会有示范效应 , “马云说996是福报也是示范效应 , 但是坏的效应 。那句话之后 , 很多小公司老板向马云学习 , 让员工疯狂加班 。现在取消大小周 , 也有示范效应 , 比如中小公司老板会觉得 , 连字节跳动都取消了 ,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调整了 。这是一个好的效应 。”
【视点·观察|争议大小周:从福报到取消】葛甲认为 , 取消大小周 , 至少 , 可以让公司不再有制度性的要求员工加班加点 , 这种公然挑战国家法律和社会共识的现象会有可能变少 。另外 , 也会刺激公司高层 , 让他们考虑如何提高管理水平 , 让员工的有效劳动变多 。如何解决加班问题 , 这在当前仍然很难 。但在人力劳动变得越来越值钱的现在以及未来 , 会是公司管理者们必须重视且要解决的问题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IT|美FAA正在调查一段有争议的坠机视频
- 最新消息|AI四小龙首股诞生:商汤涨超14%,三高管半年薪酬近12亿曾惹争议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