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蔚来同陷漩涡,是时候反思自动驾驶了
文章图片
图1/8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彦飞
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蔚来车主车祸去世 , 特斯拉遭到美国政府调查 , 中美两家新能源车龙头企业不约而同陷入自动驾驶争议漩涡后 , 同行开始反思起自动驾驶的专业话术 。
8月16日 , 理想汽车CEO李想发了一条朋友圈 , 呼吁媒体和行业机构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的标准 , 避免使用L2、L3之类的专业话术 。
过去几年间 , 自动驾驶技术走出实验室 , 进入公众视野 。 但国内汽车厂商和媒体在宣传报道时 , 大多沿用了美国的L1~L5分级 。 这套话语体系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应用广泛 , 却也不可避免地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理解障碍 。
李想认为 , 有必要使用中文表述取而代之 , 例如把L3级别自动驾驶称作自动辅助驾驶 , L4是自动驾驶 , L5才是无人驾驶 。 “在推广上克制 , 在技术上投入 , 对用户、行业、企业都长期有利 。 ”他说 。
文章图片
图2/8
李想的倡议得到了360公司CEO周鸿祎的附和 。 后者除了晒出李想朋友圈截图外 , 还表示“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还有很多路要走 , 很多坑要填 , 不能为了营销误导用户 。 ”
周鸿祎入局造车较晚 。 今年4月 , 360领投哪吒汽车D轮融资 , 成为第三大股东 。 与“蔚小理”相比 , 哪吒汽车在自动驾驶方面相对保守 , 在售车型仅配备“L2+级智能驾驶辅助” 。
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 。
就在李想、周鸿祎呼吁改用中文分级的当天 , 威马汽车CEO沈晖在参与“如何看待辅助驾驶普及但事故频发”的微博讨论时 , 仍然沿用了L2和L4分级方式 。
文章图片
图3/8
争议事件的两位主角 , 特斯拉和蔚来 , 并未参与相关讨论 。
就在李想发声的同一天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宣布 , 正式对特斯拉Autopilot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系统展开调查 , 涉及特斯拉2014年起生产的76.5万辆电动车 , 涵盖Model S/X/3/Y四款车型 。
NHTSA在一份文件中称 , 2016年以来 , 该机构调查了30起涉及特斯拉Autopilot系统的车祸 。 这些事故大多发生在天黑以后 , 现场存在交通锥、发光箭头板等固定设施 , 共造成10人死亡 。
有技术人员指出 , 特斯拉的毫米波雷达无法正确识别道路上的静止障碍物 , 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 但在过往案例中 , NHTSA经过调查后并未认定特斯拉存在过失 , 也没有进行处罚 。 而Autopilot系统一直在正常售卖 。
在中国 , 蔚来也发生了多起类似事故 。
8月12日 , 31岁的创业者林文钦在驾驶蔚来ES8时发生车祸 , 不幸身亡 。 网络上流传的疑似事故现场照片显示 , 林文钦先是撞上了高速公路上的锥桶 , 旋即与一辆道路养护车发生碰撞 , 导致后者侧翻 , ES8驾驶舱严重变形 。
文章图片
图4/8
林文钦事故现场
随后 , 蔚来CEO李斌和总裁秦力洪分别在蔚来线上社区向逝者致哀 。 但对于这起事故是否如林文钦方面所述 , 与蔚来NOP(领航辅助)功能有关 , 秦力洪表示“结论需要等交管部门调查后公布” 。
今年以来 , 蔚来车主撞上静止障碍物的事故至少有三起:1月 , 一辆ES8在高速公路最左侧车道行驶 , 与一辆停在该车道的面包车发生追尾;7月 , 一辆EC6高速撞击隔离石墩后发生自燃 , 车主遇难;而最近发生的这起事故 , 与上述案件的情形如出一辙 。
【|特斯拉蔚来同陷漩涡,是时候反思自动驾驶了】尽管事故原因尚未查明 , 但资本市场已经做出反应 。 周一美股交易中 , 特斯拉股价下跌4.32%至686.17美元;蔚来股价下跌5.87%至38.62美元 。
频繁发生的事故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 自动驾驶技术远未成熟 , 现阶段不可能取代人类驾驶 。 而车企为了推高销量和市值 , 刻意夸大宣传、扭曲误导;一旦发生事故 , 又可以拿出“已经进行用户教育”充当托词 , 同样亟待监管部门进一步厘清和明确企业安全责任 。
A
新造车势力扎堆做自动驾驶 , 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抬高单车售价 。
汽车行业的一大特点是“薄利多销” , 主机厂必须把年销量做到数十万量级 , 才有机会扭亏为盈 。 但对于仍在进行产能和交付爬坡“蔚小理”而言 , 远水解不了近渴 , 只能多从车辆附加值上做文章 , 尽可能抬高单车售价 , 而自动驾驶显然是最佳选择之一 。
特斯拉2016年底就开始推广“完全自动驾驶”(FSD)系统 , 由摄像头、超声波雷达、处理芯片、控制系统等软硬件组成 , 能够自动驶入驶出高速公路、变道超车 , 还可以实现特定场景下的自动泊车和智能召唤 。 遭到调查的Autopilot功能是这套系统的组成部分 。
目前 , 特斯拉向中国消费者提供“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和“完全自动驾驶能力”两个加装选项 , 售价分别为人民币3.2万元和6.4万元 。
蔚来也推出了与FSD类似的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 , 分为1.5万元的“精选包”和3.9万元的“全配包” , 后者包含NOP领航辅助功能 。 李斌在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 NIO Pilot的选配率已经超过80% , 未来预计可把毛利润率提高3~4个百分点 。
文章图片
图5/8
李斌
根据官网信息 , NIO Pilot除了支持较常见的自适应巡航、道路保持辅助、后侧来车预警、主动制动等功能外 , 还能够实现领航辅助、高速自动辅助驾驶、转向灯控制变道、道路标识识别等高阶功能 。
其中 , 领航辅助功能发布于2020年9月 。 它的基本原理是借助摄像头和雷达识别车辆和道路状况 , 再通过接入导航系统 , 实现自动变道超车、驶入驶出高速公路匝道、根据道路信息控制车速等功能 。
但在林文钦车祸案件中 , 这一功能的可靠性遭到质疑 。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 , 林文钦的一位好友称 , 蔚来工作人员向其证实 , 事故发生时车辆领航辅助功能处于开启状态 。
小鹏今年春节前推送了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测试版本 。 NGP系统的主要功能与特斯拉FSD和蔚来NIO Pilot基本相同 , 但据称可识别和避让锥桶 , 还能对大货车进行规避 ,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与特斯拉和蔚来类似的事故 。
小鹏的NGP功能需要XPILOT 3.0系统进行底层支持 , 而后者的加装费用为3.6万元 。 小鹏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 ,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销售自动驾驶软件收入8000万元 。
理想的进展较慢 , 但亦已箭在弦上 。 去年9月 , 理想CTO王凯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 下一步将很快实现NOA(自动辅助导航)功能 , 希望到2025年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 。 CEO李想则在今年4月宣称 , 理想自动驾驶系统明年完全可以与华为、特斯拉正面较量 。
此外 , 通过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 新造车势力将有机会打开未来交通的想象空间 , 从而推高资本市场的预期 , 以较低销量获得较高估值 。
例如 , 特斯拉2020年交付近50万辆车 , 仅相当于丰田950万辆的零头 , 其市值却高达6800亿美元 , 相当于丰田的2.7倍 , 围绕自动驾驶画下的“大饼”功不可没 。 国内车企同样受益匪浅 , “蔚小理”年销量不到5万辆 , 且仍在亏损 , 却都拥有数百亿美元的市值 。
B
造车新势力的潜在用户是所谓“城市新中产” , 他们对于价格不太敏感 , 愿意为体验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支付不菲的溢价 。 特斯拉、“蔚小理”们投其所好、借机营利 , 原本无可厚非 。
但在实际经营中 , 车企出于种种目的 , 模糊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区别 , 同时又未尽到安全风险告知义务 , 最终成为事故的导火索 。
特斯拉是这种不良风气的始作俑者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特斯拉夸大了Autopilot系统的效能 , 在遭到监管部门处罚后才有所收敛 。 目前 , 特斯拉中国官网将相关功能描述为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 并用小字注明需要驾驶员主动进行监控 , 车辆尚未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
而在国内 , 一些玩家的营销手法同样略显“狂野” 。
今年1月 , 威马汽车发布新款车型W6 , 其官网和广告以醒目字体将新车称为“国内首款无人驾驶量产车型” , 却并未提及仅限于特定驾驶场景 。 用户需要仔细查阅配置表 , 才能对这款车型的自动驾驶性能有所判断 。
除了威马 , 还有一些车企也在试图拿下“首款”自动驾驶量产车型的名头 。 比如一汽早在2019年就联合百度推出红旗E界 , 号称中国首款电动L4级自动驾驶量产乘用车;长安汽车也在2020年3月宣布 , 全新车型UNI-T正式量产 , 可以实现L3级自动驾驶 。
相比之下 , 头部玩家的对外宣传口径较为克制 。 例如 , 蔚来官网将NIO Pilot定义为“自动辅助驾驶”;李斌也在车主聚会上表示 , “不要拿勇气去使用NIO Pilot” , 避免双手离开方向盘等危险行为 。
但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 , 无论是L3、L4 , 还是Autopilot、NIO Pilot、XPILOT , 都仿佛是天书一般令人费解 。 车企生造拗口名词 , 很可能怀抱着不让用户一眼看穿底细 , 牢牢掌握阐释权的小心思 。
另一方面 , 一些销售人员为了达成业绩 , 也会刻意夸大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 , 甚至导致了啼笑皆非的事故 。
据自媒体“三言财经”报道 , 杭州一名消费者在试驾小鹏G3时 , 销售人员“狂吹自动驾驶” , 称“不需要刹车 , 都是自动的” , 结果以70公里/时的速度追尾前车 。
文章图片
图6/8
图源:三言财经
而蔚来电源管理副总裁沈斐也曾在微博上宣称 , NIO Pilot越来越上瘾 , 自己在自动辅助驾驶帮助下 , “放心地边吃东西边开车” 。 但在蔚来车主林文钦遭遇致命事故后 , 这条微博已经悄然消失 。
文章图片
图7/8
目前 , 消费者在购买带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时 , 通常需要接受车主教育 , 具体形式包括一对一讲解 , 阅读文档 , 观看无法快进的功能介绍视频等 。 但一些销售人员乃至企业高管的不良示范 , 无疑会让这些手段的效果大打折扣 。
此外 , 尽管在销售末端 , 这些车主教育措施未必会被严格执行 , 但发生重大事故、引发舆论危机后 , 它们很容易成为企业开脱自身责任的重要依据 。 由于国内监管尚未触及此类事宜 , 车主的维权难度极大 。
C
自动驾驶“雾里看花” , 一系列乱象随之而来 , 已经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
今年1月 , 工信部正式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 , 将自动驾驶分为0~5级 , 3级以上可称为“有条件/高度/完全自动驾驶”;并从车辆控制、目标探测、驾驶接管和运行条件等维度 , 针对每一级提出明确要求 。
文章图片
图8/8
工信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
与车企惯用的L1~L5分级相比 , 这份标准更加简洁明了 。 但《分级》只是一份推荐性标准 , 能否落地要看车企是否配合 。 如今半年多过去了 , 新造车势力似乎并没有意愿去改变行业“黑话”现状 。
不过 , 针对自动驾驶的更多监管措施正在落地 。
8月12日 , 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 , 明确规定企业生产具有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 , 应明确告知车辆功能及性能限制 , 以及驾驶员职责、人机交互设备指示信息、功能激活及退出方法和条件等;未经审批 , 不得通过在线等软件升级方式新增或更新汽车自动驾驶功能 。
此外 , 企业自查发现产品存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在线升级安全、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安全等严重问题 , 应当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 , 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 并及时报告 。
尽管《意见》并未具体规定 , 车企应当以何种方式、何种限度向车主披露自动驾驶相关信息 , 但相关政策的出台 , 标志着更缜密的自动驾驶监管体系已经在构建之中 。
另一方面 , 特斯拉和蔚来连续发生致命事故 , 也让更多的人重新审视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 。
目前 , 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车企在实现不同的自动驾驶功能时 , 大都采用毫米波/超声波雷达+摄像头的解决方案 。 例如 , 特斯拉车型通常配备8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和1个前置雷达 , 蔚来ES8则配备了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和6个不同用途的摄像头 。
此类解决方案的优势是易于实现、成本可接受 , 短板则是精度有限 , 存在事故隐患 。 自动驾驶工程师张冲在接受未来汽车日报采访时表示 , 毫米波雷达有一定几率无法识别前方完全静止的物体 , 而这几乎成为一种行业通病 , “特斯拉、蔚来和小鹏在内的自动驾驶技术均有类似问题” 。
要想解决这一难题 , 最佳选择之一是加入激光雷达 。 目前 , 不少车企已经或计划推出采用这一增强方案的车型 , 包括小鹏P5、极狐阿尔法S HI版、WEY摩卡、蔚来ET7、智己L7等 。 但由于成本高昂 , 且不同产品性能差别巨大 , 激光雷达的普及仍待时日 。
这或许表明 , 李斌、何小鹏等人多年前预计的2025年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 , 甚至100%解放驾驶时间 , 未免过于乐观 。 从技术、产品到用户教育、监管政策 , 自动驾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推荐阅读
- 样儿|从太空看地球新年灯光秀啥样儿?快看!绝美风云卫星图来了
- Tesla|最高涨幅21088元:特斯拉Model 3/Y入门车型价格调整
- 人物|马斯克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性格 明年底或完成原型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Apple|摩根大通分析师:交货时间来看iPhone 13系列已达供需平衡
- Tesla|特斯拉新款Model S电池体积小能量密度高 外媒揭秘三大关键技术
- Tesla|特斯拉因两处安全缺陷召回近50万辆电动汽车 承诺免费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