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孩子天天看短视频“学”减肥,愁坏了家长......
【中国消费者报|孩子天天看短视频“学”减肥,愁坏了家长......】时隔数月 , 采访人员再次见到小雨(化名)的时候 , 几乎认不出她来了——十四五岁正在准备中考的她 , 如同网上所说的那样 , 瘦成了“一道闪电” , 而此前 , 她是个体重完全正常的孩子 , 一点儿都不胖 。
大学毕业刚刚入职的刘婧(化名) , 上班第一周就请假去看病 , 因为她吃了所谓的“韩国处方减肥药” , 失眠、暴瘦 , 还得了轻度抑郁症 。
跟着蹿红的网络营销号
亦步亦趋
如今青少年一代在不知不觉中
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有业内人士疾呼
被种草裹挟的青少年
你们的美不需要网络来定义
迷信减肥博主言论
吃饭成了做实验
初三学生暴瘦十几公斤
今年上初三的小雨是采访人员同事老王的女儿 。 因为跟着网络减肥 , 小雨在几个月内瘦了十几公斤 。
但老王却充满焦虑:小雨自打被短视频上的减肥博主吸引以后 , 吃什么东西、吃多大分量都完全按上面教的来 , 每天吃东西都精确到克 。 博主说不能吃米面 , 女儿就不吃 , 只吃一点博主推荐的全麦、杂粮 , 还有配好的套餐 。
“关键是那些套餐根本就找不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注 。 ”“在这些博主的引导下 , 我女儿仿佛成了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敌人 。 ”
“我们跟她说 , 光吃鸡胸肉营养不够 , 她根本听不进去 。 她总共关注了几十个这样的博主 , 吃饭完全就是听他们的 。 ”说起这些 , 老王备感无奈 。
在几十个博主夜以继日的熏陶下 , 吃饭在小雨这里几乎变成了做实验 。 她甚至买了电子秤 , 每天吃饭都要夹一个菜称一下分量 , 再夹下一个 , 再称 , 然后加起来要算好热量才吃 。 而且下午5点以后绝不再吃任何东西 , 即使在中考前复习功课到非常晚也一样 。
“韩国处方减肥药”铺天盖地
卖家称不节食、锻炼
至少月瘦7公斤
最先发现刘婧吃减肥药的是她的外婆 。
刘婧毕业后 , 在朋友圈发的旅游照让外婆觉得不对劲:“孩子突然瘦得像衣服架子 , 感觉衣服里面空荡荡的 , 不是正常瘦了的样子 。 ”
后来 , 刘婧妈妈也发现了很多蛛丝马迹:以前性格活泼的她总是神情呆滞地坐着 , 也不出去跟朋友玩儿 , 吃饭明显没有胃口 , 失眠 , 每天晚上都要拿一瓶水放在床边 , 动不动就要跑厕所……
再后来 , 刘婧妈妈发现她藏着的一大排分成小包的五颜六色的小药片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 终于在网上搜出是“韩国处方减肥药” , 是一种短视频上大量推荐甚至可以先免费领取试用的减肥药 。
网络卖家承诺这是“处方药” , 不用节食不用锻炼 , 一个月至少瘦7公斤 。
采访人员也搜了一下“韩国处方减肥药” , 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帖子的数量 。 采访人员看到一位网名叫“欧巴(韩语中“哥哥”的意思)变美小干货”的主播 , 举着一袋色彩缤纷的小药片在叫卖 , 直播地点是杭州 。 采访人员从刘婧那儿拿到了一小包药片 , 总共6颗 。 所谓“处方药” , 是说这些药来自一家名为大韩新药的处方药厂商 , 有人贴出了在大韩新药官网上查询到的药物成分、名称等 。
刘婧告诉采访人员 , 她觉得自己属于易胖体质 , 加上疫情期间一直上网课 , 好几个月没出门 , 胖得不行 , 看见短视频上都在推荐这个药 , 就买了 。 处方药顾名思义是需要医生处方才能买到的 , 但在一些APP上 , “处方药”不仅可以随意购买 , 而且这三个字反而给减肥药做了“安全可靠”的背书 。
“很好买 , 加卖家微信就行 , 并不需要医生处方 。 ”刘婧说 , “因为是处方药嘛 , 所以觉得应该会比较安全吧 。 ”
为美丽付出沉重代价
所谓的“处方药”
有大量副作用
“现在的网络真是啥都敢说 , 而消费者也真是啥智商税都敢交 。 ”采访中 , 北京市海淀区的李女士对采访人员说 。
李女士说 , 有小视频教了一种刷牙方式 , 说是可以让牙齿变白:先拿醋刷 , 再蘸着碱面儿刷 。 “我同学家孩子居然信了 , 结果把嘴烧了 , 舌头和上嘴唇全都烧烂了 。 ”
由于长期不吃碳水化合物 , 小雨出现了月经不调等症状 , 这让她的父母特别焦虑:“我们的话好像都抵不过那些博主的伪科学洗脑 。 ”
刘婧确实快速瘦了下来 , 但用她妈妈的话说“没有以前水灵了 , 呆呆的 , 脸上也没有这个年龄该有的圆润 , 一点儿也不好看 。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药剂师张立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 更可怕的是 , 这些所谓的“处方药” , 里面竟然有用于治疗产后抑郁和应激心理障碍的药物——盐酸酚氟拉明 。
“国家药监局组织专家对该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 , 认为国内外监测和研究资料表明 , 该药品用于减肥时 , 风险大于利益 。 ”吉林敦化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孙向阳说:“该药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 监测数据表明 , 使用盐酸芬氟拉明可引起心脏瓣膜损害、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心动过速、心慌、胸闷、血尿、皮疹、恶心、头晕等严重不良反应 。 ”
刘婧妈妈告诉采访人员 , 刘婧几乎出现了所有的副作用:没有食欲、对什么都没兴趣(神情抑郁)、口干、心率不齐、失眠、暴瘦、停经、抵抗力下降 。 不得不请病假 , 要做各种检查 , 还要打黄体酮调整月经 , 同时喝中药调理身体 。
张立群指出 , 很多青少年网友误解了处方药的含义 。 在保健品、非处方药、处方药中 , 处方药的危险级别最高 。 正是因为这类药物必须在药师和医生的监控、指导之下来使用 , 才在配药时受到了限制 。 脱离了医生的指导、监控 , 擅自服用 , 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
营销号贩卖
外貌焦虑、圈层焦虑
青少年陷入“买产品就成白富美”陷阱
青少年为什么更容易相信网络而听不进家长的规劝?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
“科技发展一方面使得家长和孩子的代际沟通变得困难 , 另一方面也使得媒介对孩子的影响变得巨大 。 ”她指出 , 从该研究中心的数据来看 , 对孩子的第一影响力是电视 , 第二是网络 , 然后是手机 , 最后才是父母 , 媒介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的影响 。
“短视频在未成年人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 。 ”科技对家庭教育提出了种种挑战 , 比如孩子会不会沉迷网络?会不会接触低俗不当内容?消费观念会不会受广告等手段的诱导?
海淀区的李女士对采访人员说:“现在的网络营销对青少年审美的引导太吓人了 , 给出的方法也匪夷所思 , 但还是不停地有人往坑里跳 , 大概是套路太深了 。 比如有的女生会因为自己的腿有点儿粗 , 而去做小腿肌肉阻断术 。 有的男生觉得自己不够高 , 就去做断骨增高手术 , 这些都太可怕了 。 ”
不难发现 , 在短视频平台上 , 无数的营销号贩卖着外貌焦虑、圈层焦虑 , 在他们有计划、有步骤、有算法支撑的引导下 , 无数青少年陷入了“买了这些产品就能实现白富美生活”的大梦之中 。
“先通过各种爆点、槽点、热点 , 沉浸式带入用户 , 激发共情引发焦虑 , 然后给出解决方案 , 不但能够套路平台 , 也很容易打动客户 。 ”财经故事荟这样分析 。
在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审美观洗脑下 , 在长期使用伪劣产品、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侵蚀下 , 他们的身心健康正在受着极大的戕害 。
专业人士建议
正确审美离不开家长引导
美 , 向来不是只有一个定义 。
青少年的美也不需要网络上的博主们来定义 。 如何培育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消费观?让孩子能听进正面的引导?专业人士认为 , 家庭成员的陪伴很重要 。
“你会发现中国的孩子不愿意跟爸爸妈妈说心里话 , 他们跟网友说心里话的比例更高 。 ”孙宏艳说 , “当然 , 中国的家长能专注地跟孩子聊天的比例也很低 。
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罗静指出:
“作为新时代的一个数字原住民 , 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离不开网络 , 他们的成长也注定离不开网络的陪伴 。 ”
“我们怎么培养他们 , 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首师大特聘教授孙云晓建议:
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尝试放下手机 , 用美好的生活代替单调的生活 。
“其实不是孩子处理不好手机的问题 , 而是父母没法放下手机 。 你天天给孩子做示范 , 手机好玩、抖音好玩、短视频好看 , 整天都这样 , 你还有什么说服孩子的魅力?”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语境|B站2021个人年度报告发布:你共计看了多少个视频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报道称Polestar 4电动SUV将跟保时捷Macan电动版对标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Disney|光明日报评迪士尼凌晨数千人排队抢购玩偶:道理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