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技术经济特性及“活化效应”
人工智能(AI) , 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 。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之一 , 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数学、物理学、生物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 并希望利用计算设备模拟人类思维决策过程 。 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 , 人工智能历经60余年的曲折发展 , 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 成为世界各国竞争角逐的焦点 。 其发展水平也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 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 在此背景下 ,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 , 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
人工智能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 现有观点普遍认为 ,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 在个体劳动层面 , 人工智能可以推动传统自动化发展为“智能自动化” , 持续释放个体创造力 , 极大提升劳动生产率;在行业生产层面 , 人工智能可以有力提升生产能力与资本效率 , 对行业进行分析并作出控制决策 , 能够解决某些行业生产准确率低、工作量大、设备闲置、安全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在宏观经济层面 , 人工智能将促进管理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交易效率的提升 , 推动创新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深化分工形式 , 大大拓展产品创新的空间 , 从提升分工专业化效率转向提升分工多样化效率 , 从多样性角度拓展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
具体来看 , 人工智能具备以下四点“技术—经济”特征:
一是渗透性 。 作为一种兼具通用性、基础性和使能性的数字技术 , 人工智能具备与经济社会各行业、生产生活各环节相互融合的潜能 , 这种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特征被定义为通用性技术的渗透性 。 在发展初期 , 人工智能多应用于简单场景 , 解决一些抽象概念性的游戏问题 , 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人工智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元化、综合化场景 。 渗透性特征决定了人工智能具有对经济增长产生广泛性、全局性影响的能力和潜力 。 在可预见的未来 , 人工智能将更加全面地融入生产生活活动之中 。
二是协同性 。 在生产领域 , 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提升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之间的匹配度 , 加强上游技术研发、中游工程实现、下游应用反馈等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 , 从而提高运行效率;在消费领域 , 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对用户消费习惯与消费需求的自动画像 , 完成个性化需求与专业化供给的智能匹配 , 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 总的来说 , 人工智能的协同性特征体现在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上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苏宁|小门店里的暖心事,三位创业者的雪域坚守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