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DEC2突变者平均睡眠时间为6.25小时/天 , 比同家族中不携带此突变的人(平均8.06小时/天)要短得多 。 研究人员进一步为突变携带者佩戴了腕表以观察其日常活动 , 记录显示 , 该研究对象每天活动时间延长 。
研究人员进一步为突变携带者佩戴了腕表以观察其日常活动 , 记录显示 , 该研究对象每天活动时间延长 来源 | Science
正是由于DEC2基因的突变 , 使得这对母女比常人睡得少还能保持精力充沛 。 这是研究者们第一次从基因领域的角度出发 , 对“自然短暂睡眠”的存在进行了解读 。
2
突变基因:ADRB1
时隔十年 , 傅博士的研究团队于2019年9月25日在《Neuron》杂志上展示了自己新的研究成果 。
通过基因测序和遗传连锁分析等实验技术 , 傅氏实验室在一个短睡眠者家族中发现了一个名为ADRB1的基因突变 , 同样与自然的短暂睡眠密切相关 。 ADRB1的基因突变位点位于跨膜结构域4 , 在无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物种中高度保守 。
黑框中为突变部位
ADRB1是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 。 在体外 , ADRB1突变将导致蛋白稳定性降低 , 并抑制激动剂治疗后的信号传导 。 在体内 , 携带相同突变的小鼠表现出短睡眠行为 , 即:ADRB1基因突变小鼠的睡眠与对照相比减少55分钟 , 并可在光刺激后立刻醒来 。
研究发现 , 该受体负责调节睡眠的大脑中的脑桥背侧区域高度表达 , 且ADRB1(+)神经元在快速眼动(REM)睡眠和清醒时活跃 。 激活这些神经元会导致清醒 , 而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会受到突变的影响 。
同时 , 这些结果强调了肾上腺素能受体在睡眠/觉醒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
来源丨百度
3
突变基因:NPSR1
同年10月 , 傅博士又揭示了第三个自然短暂睡眠基因——NPSR1基因突变的秘密 , 并将成果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
傅博士和她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G蛋白偶联神经肽S受体1(NPSR1)的错义突变 , 它与一对父子的自然短睡眠表型有关 。 在这对父子中 , NPSR1发生了外环突变(Y206H和N107I) 。
NPSR1是大脑中促进觉醒的信号传导途径的一部分 。 启动后 , 它将通过在其他途径上进行化学修饰来激活各种蛋白质 。 与非突变型相比 , 突变型NPSR1激活了相关通路中更多的下游蛋白质 , 因此更能促进觉醒途径 。
推荐阅读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观测|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水星|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支持|神评 | 你涨任你涨,我买算我输
- 标题|致我们的2021,所有奋斗终将闪耀
- 通信运营商|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 吴祖榕|上线 2 周年,用户数破 2 亿,腾讯会议和我们聊了聊背后的产品法则
- 系列|真我GT2系列 x 龙珠将推定制版!全球限量完美融入动漫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