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面向交通强国战略培养一流人才】学校坚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 , 自2009年起 , 通过轨道交通复合人才试点班、辅修专业、双学位等方式 , 着力培养“交通+”“人工智能+”等交叉复合型人才 。 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 , 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 , 推进“人工智能+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 , 打造了一批以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慧交通为代表的前沿专业 。 积极开展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 , 强化学科交叉融合 , 促进工工交叉、理工结合、工文渗透、文理融合 , 近年来增设网络与新媒体、智能装备与系统、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前沿交叉专业 , 构建协调可持续的专业发展体系 。 加强交通特色专业交叉融合 , 强化智慧交通专业群建设 ,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现代交通背景下交通运输工程新工科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通过教育部验收并获评优秀 。 打造跨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孵化器” , 建立跨学院本研课程群11个 , 打破学院、学科、专业壁垒 , 促进学院合作开发、建设、教授课程 , 着力打造一批学科融合一流课程 。
产学相通 , 打造卓越工程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近年来 , 各行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问题、新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 教育“滞后性”问题被逐渐放大 , 导致产学脱钩 , 教学内容严重落后甚至脱离生产实际 , 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一线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 高校人才培养急需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 , 以平等性、共享性、实践性、创新性为原则推进产学联合培养 , 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 培养学生解决现实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学校推动校企联合共建共育 , 自2010年起 , 通过“3+1”“3+1+2”等产学联合项目 , 不断强化校企合作 , 培养工程背景深、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型人才 。 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 , 深化产教、科教融合 , 与行业企业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 , 不断拓展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平台的内涵与功能 , 构建校内外、课内外、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实践平台 。 校企共建精品课程和教材 , 组织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教师和行业专家联合编写基础理论与新技术结合的高水平系列教材 , 研制技术领先的教学实验设备 , 建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精品课程 。 共建校企双导师队伍 , 鼓励校内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 , 同时选聘企业兼职导师参与培养方案修订、生产实习、前沿讲座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 实行双导师制 , 形成校企双方“共建、共育” , 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管、共享、共赢”的机制 。
推荐阅读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南安市交通运输局强化渣土 运输安全专项整治
- |南安市交通运输局:履行行业监管职责,扎实推进公路工程中介服务专项整治
- |彰显交通特色 突出担当作为——南安市交通运输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见行见效
- |南安市交通运输局为群众办实事:党建共建护平安 普法宣传暖人心
- 华为|年度盘点 | 人享其行、物优其流 交通数字化转型开启行业发展新篇章
- 运营|Yiwealth面向百家金融机构免费提供百万元智能内容产品及服务,打造财富管理行业智慧运营新基建
- 车路|首份聚焦AI助力“双碳”目标报告发布:到2030年将推动交通减碳7000万吨
- 方案|百度:到2030年将推动交通减碳7000万吨
- 模型|李彦宏:中国迎来AI黄金十年,集度汽车机器人明年亮相,智能交通10年内解决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