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梗”:网络空间新型典故的诞生( 三 )


典故与“梗”的形成机制十分相似 。 种种人物、故事、桥段、形象首次出现的时候 , 作者无从断定这些素材能否孵化出什么 。 典故与“梗”均源于读者的再生产 , 这种再生产甚至充满偶然 。 “有意栽花花不开 ,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屡见不鲜 。 但是 , 典故与“梗”的孵化语境远为不同 。
典故来自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 , 引用者多为饱学之士 。 引用不仅证明某些思想观念赢得的普遍认可 , 同时表现出引用者拥有广博的学识 。 古代的某些饱学之士甚至有意炫耀自己的学识 , 号称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人曾经将过多的典故铺陈比拟为“祭獭” 。 总之 , 典故如同一个个扣子钉在众多文本连缀而成的文化谱系之中 。
相对地说 , “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 , 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 。 眉飞色舞的复述 , 别出心裁的误读 , 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 , 夸张的自嘲或者装傻、卖萌 , 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 , 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 。 与传统的典故不同 , 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 。 无论是巧妙、机智还是拙劣、生硬 , 笑声标志了“梗”的基本成功 。
“梗”是泥沙俱下的民间文化 , 不需要兢兢业业地遵从严谨的逻辑 , 更不要自作聪明地掉书袋 , 或者卖弄正规的学术训练 。 许多时候 , 迂阔的冬烘先生恰恰是“梗”的素材 。 穿长衫的孔乙己正确地写出了四种“回”字 , 他的可笑是将四种写法展示在小镇酒店的柜台之上 。 民间文化制造的狂欢气氛之中 , 学院腔调时常成为嘲讽与调笑的对象 , 文绉绉的问候或者缀满套话的褒贬 , 远不如热辣或者无厘头的网络用语过瘾 。

网络|“梗”:网络空间新型典故的诞生
文章图片

许多时候 , “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 , 戏仿往往产生点铁成金的化学反应 。 “子曰”“诗云”是典故之中声望显赫的方阵 , 通常充当最为有力的论据 。 然而 , 电视剧《武林外传》之中那个神经兮兮的书生吕轻侯动不动就宣称“子曾经曰过” , 继而论证一个不三不四的观点 , 例如拒绝味道恶劣的伙食 , 或者亲吻了一个不该亲吻的人 , 甚至顺便将培根的名言纳入“子曰”的范围 。 如果说 , 戏仿来自机智的构思 , 那么 , 更多的“梗”毋宁是无意得之 。 令人意外的是 , 如此之多的年轻人热衷这种语言游戏 。 他们兴致勃勃地“造梗” , 配置各种表情包 , 更多的人广泛搜索各种动漫作品、明星聊天或者八卦新闻 , 试图发现可能形成各种“梗”的蛛丝马迹 。 某些人“造梗”的目的是提高点击率 , 获取更多的流量 , 另一些人“造梗”的目的是带动某种商标 , 一个著名的“梗”肯定有助于商标的广泛传播 。 然而 , 多数年轻人仅仅追求乐趣 , 他们将大量剩余精力投放于这种语言游戏 , “评论梗”“弹幕梗”“身高梗”“撞脸梗”层出不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