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以“梗”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问题来了 。 为什么不用这些时间背诵外语单词或者研究数学练习题?不是还有那么多文学名著尚未涉足吗?哪怕成语接龙也是重温文化知识 , 怎么能为这种无聊的玩笑耗费如此之多的精力?父母和老师常常觉得这些年轻人不务正业 , 而且 , 许多“梗”仿佛远非那么有趣 , 一个小小的语言转折而已 。 然而 , 上一代人的批评和贬损很难收效 , 他们似乎与来自网络空间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时区 , 彼此之间的兴趣、价值判断乃至表述和笑点相距甚远 , 来自网络空间的语言狂欢节犹如意义不明的喧哗 。
对于年轻人说来 , “梗”不仅是一种新型的表意方式 。 更为重要的是 , 这种表意方式与网络空间的全部文化景观连为一体 。 一个主持人谦逊地表示 , “我的梗有点老” , 年轻人都知道他说什么 。 所以 , 年轻人仅仅简单地辩解说 , 熟悉网络空间的人自然会被“梗”所吸引 。 一些刚刚加入网络的“新手”不了解种种背景材料 , 但是 , 没有必要担心落伍 , 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语境 。 网络空间存在许多自发编撰的教材 。 围绕“梗”的起源、发展、鉴赏以及“造梗”的诀窍与实践 , 这些教材贡献了许多有趣的知识 。
文章图片
稍稍意外的是 , 这些知识似乎也在谋求一种“正典”的形式 。 一旦时机成熟 , 亚文化也将迅速放弃无厘头风格 , 转而遵循学院设置的学科模式 , 整理与传承积累下来的知识 。 尽管“梗”系“哏”的讹用 , 但是 , 一板一眼的概念考据、文本分析以及各种分类已经开始 , 譬如言情、创意、讽刺、幽默、“硬核”等等 。 网络流传的“梗百科”显然承袭了辞典的编纂 。 某些场合 , 那些“玩梗”达人的得意表情与炫耀博学的教授不无相似 。
这种状况显示出一个迹象:来自网络的各种文化愈来愈强盛 , 并且力图验明正身 , 步入学术殿堂 , 赢得一席显赫的位置 。 学术界已经察觉这个迹象 , 许多学院正在将网络文化纳入正式课程 , 并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 。 然而 , 相对于各种微观的具体描述 , 网络文化的中心观念还未获得充分的考察——这些中心观念不仅可以解释网络空间文化生产的活跃程度 , 而且可以揭示年轻人之所以趋之若鹜 , 以至于轻慢文化传统的真实原因 。 也许 , 现在到了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
(作者:南帆 , 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社科院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9月9日15版)
_原题《“梗”:网络空间新型典故的诞生》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