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如何驯服一颗“不良”小行星?( 五 )


05
更难预测的轨迹和危害?
根据总结的小角度撞击模式与捕获小行星的大气进入规律 , 我们不难发现 , 捕获小行星的撞击效应是与直接撞击有差异的 。
首先 , 由于能量和速度、质量的损耗 , 被捕获的小行星在最后一次撞击时的威力会小于直接撞击的小行星 。 如果相同进入速度的小行星在捕获撞击和直接撞击时都发生空爆 , 前者的冲击波将更小 。  
但同时 , 我们也需要注意 , 恰是由于速度较小、驻点压力较小 , 被捕获的小行星更有可能免于解体而落到地表 , 这时就需要额外考虑地震和撞击成坑效应了 。 而且 , 超长的地面航程也增加了轨迹和落点预测的不确定性 , 我们将更难定位撞击区域的确切位置 。

小行星|如何驯服一颗“不良”小行星?
本文图片

表1:50米捕获撞击小行星与直接撞击小行星单次大气进入的持续时间与地面航程对比 。 其中 , 捕获撞击小行星先后5次进入大气层 , 轨道如图8中(a)所示 。 C1至C5表示捕获撞击 第1至5次进入大气 , D表示直接进入(速度18km/s撞击角为18度) 。
此外 , 既然捕获小行星可能绕地球多圈 , 这就意味着一颗小行星就可以贡献多次火球事件 , 而且每次进入时 , 都可能产生冲击波 , 甚至最低点可深入到30到35km , 这与车里雅宾斯克事件空爆的高度(~30km)相当 。 也就是说 , 临时捕获的小行星很可能会在不同时间在全球各地造成多次爆炸性冲击事件 。 可见 , 虽然最后一次的撞击效应没那么严重了 , 但中间却仍有可能对地面的人们和基础设施带来威胁 。
06
为何还没有发现捕获撞击事件?
1996年10月3日至4日 , 美国德克萨斯州与加利福尼亚州上空先后有两个火球飞掠 , 二者时间间隔仅为100分钟 。 有学者认为这两个火球其实来自于一个被地球捕获后两次进入地球大气的小天体[7] 。 可惜的是 , 经过细致的分析 , 研究人员发现 , 由于德州上空的火球倾角过大 , 该小天体并没有发生捕获撞击的可能[8] 。
也就是说 , 到目前为止 , 捕获撞击的小行星还没有观察数据的支撑 。 这首先是因为小角度撞击的概率相对较小 , 而在目前记录的小角度撞击中 , 人们也只发现了逃逸和直接撞击的场景 。 其次 , 此类撞击每两次进入之间存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间隔 , 较长的间隔能达到一个月甚至更久 , 而这期间地球自转引起的距离差也是不容小觑的 。  
因此 , 即使人们观测到了同一个小行星多次进入的现象 , 也可能会直接当成两个不同的火球 , 而不是把它们联想在一起 。
07
可能的应用
除了灾害的影响外 , 被捕获的小行星也能为小行星探测与资源利用带来一系列裨益 。 小行星探测的成本之所以高 ,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距离地球相对遥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