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吃红烧肉、打高尔夫、品葡萄酒!这俩诺奖得主很会“享受”( 二 )


目前还有很多有机反应、药物合成缺少高效的手性催化剂 , 一旦有了高效手性催化剂 , 可以让药物变得更加便宜 。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别研究员张书宇:手性化学及不对称催化是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 , 有机化学领域最重要、最活跃的研究内容之一 。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主要采用的催化模式是以金属催化中心和手性配体组合 , 这一系列非常重要的不对称反应与医药和工业紧密联系 。
至此 , 不对称催化领域发展迅猛 。 时隔20年之后 , 手性催化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足以证实这一领域在当今化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
《中国科学报》: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研究的重要性和亮点有哪些?
张书宇:今年的亮点是有机小分子催化 , 催化中心区别于以往的金属中心催化模式 , 采用绿色及环境友好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 , 充分利用氧、氮、硫、磷等非金属原子的配位和成键特性实现手性传递 。
李斯特和麦克米伦是为推动这一领域蓬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众多有机化学家的杰出代表 , 为推动和发展有机小分子催化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这一荣誉实至名归 。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张翼:如果把有机合成看作是化学的王冠 , 那么不对称催化(手性催化)就是王冠上的明珠 。
在人体中 , 绝大多数的生物活性分子比如氨基酸等都是手性的 。
一般来说 , 在治疗过程中 , 左旋药物起主要作用 , 而右旋药物往往是惰性的甚至具有毒副作用 。 因此临床上要求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分子尽量是纯粹的左旋异构体 。
而合成药物时 , 普通的方案往往得到的是消旋体(左旋右旋各一半) , 这就需要通过手性拆分再得到单纯的左旋异构体 , 这样既增加了额外工作 , 也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 。
不对称催化能够特异性得到左旋的分子 , 从绿色化学的角度 , 理想情况下可以实现原料分子近100%的利用 , 这就是不对称催化的重要意义 。
这项获奖成果实现了利用有机小分子催化剂来实现不对称催化 , 解决了酶催化难以规模化和金属基催化杂质去除的困难 , 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都非常重大 。
“不满足”与“高标准”
《中国科学报》:你与两位科学家有哪些交流?
周其林:2006年和2019年 , 我曾两次邀请本杰明·李斯特访问南开大学并作了学术报告 。
我和大卫·麦克米伦曾在上海的国际学术会议相识 , 并在中国台湾共同做过一次巡回学术讲座 , 有很多交流 。
我认为他们是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 , 不满足已有的成绩 , 这次获奖的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是他们很早的工作了 , 近年来他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有机化学反应 , 例如大卫·麦克米伦在有机光化学方面又有很多发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