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吃红烧肉、打高尔夫、品葡萄酒!这俩诺奖得主很会“享受”( 三 )


他们不会一直守着自己的领域 , 而是不断尝试新的突破 , 这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科学家品质 。
《中国科学报》:麦克米伦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左智伟:2013年到2015年 , 我在普林斯顿大学麦克米伦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 。
我在他组里从事研究的时候 , 他的工作实际上已经进入到“第二代版本” , 也就是现在业界认为他有可能再得一次诺贝尔奖的工作——光催化 。
【中国科学报|吃红烧肉、打高尔夫、品葡萄酒!这俩诺奖得主很会“享受”】他和学生之间更多是启发性的交流 , 同时他对于化学的要求标准非常高 。
比如有机反应核心的内容一般通过图片表示 , 他对结构式图片的制作有着严格的模版要求 , 譬如最简单的一个甲基基团 , 一般不作标注也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 但他会要求必须得把甲基团以“CH3”标示出来 , 以最规范的格式结尾 。
《中国科学报》:你所认识的麦克米伦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左智伟:他很乐意享受生活的 , 比如他打高尔夫球的频率很高 , 也是喜欢品酒的一个人 。
他还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人 , 如果学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 , 他知道后就会给予帮助 。
和很多好的导师一样 , 他会给学生写推荐信 , 更多时候还会帮学生去主动联系或者是寻找机会 。
比如当时我回国找工作面试时 , 他主动帮我联系了院系的负责人 , 而且写了一封非常详细的推荐信 。
中国研究态势
《中国科学报》:国内在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如何?
周其林:我们一定要关注两位华人科学家 , 史一安教授和杨丹教授 , 他们在1996年就已经发表了不对称有机催化的论文 , 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 但与两位化学奖获奖者相比 , 在对学科的推动和广泛应用上略微缺乏 。
目前国内还有很多化学家在做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 , 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小分子催化剂 。
基础研究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纯粹自然规律发现 , 目前还看不到应用 , 另一种不仅有科学意义还有应用价值 。
不对称催化给我们的启示是 , 发现新的手性催化剂不仅有理论意义 , 还会对药物合成等产生巨大影响 。
例如很多抗癌药的合成需要几十步反应 , 如果有了新的手性催化剂 , 可以把合成步骤大大缩短 。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宇:各国科学家在发展新型有机小分子催化剂、拓展催化反应类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前瞻性成果 , 推动了合成化学、手性催化、药物化学和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发展 。
实际上 , 我国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开展得也很早 , 并做出了很大贡献 。
手性酮催化烯烃的环氧化反应是早期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的代表之一 , 杨丹和史一安等分别作出了出色的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