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郭晔旻评《我们星球上的生命》|人类文明正朝悬崖狂奔( 二 )


以此看来 , “大加速”的人类文明似乎正处于这一曲线的左侧 。 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当然是 , 眼下的世界距离那个急转直下的顶峰还有多远?以大卫·爱登堡的看法 , 留给人类的时间真的已经不多了 。 读者在书中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地球生态每况愈下的标志 。 1989年 , 爱登堡为拍摄《生命的考验》而来到马来西亚 。 他吃惊地发现 , 生物多样性丰富得令人目眩的热带雨林正在被经济作物(油棕)林取而代之 。 残存的小得可怜的原始森林与极目望远都看不到尽头的一排排人工种植的油棕形成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反差 。 到了1998年 , 专门介绍海洋生物的纪录片《蓝色星球》的摄制组更是在无意间看到了当时并不广为人知的现象——珊瑚礁正在“白化” 。 今天 , 人们知道 , 这是由于“温室效应”造成的海水迅速变暖酸化 。 珊瑚的“白化”意味着死亡 , 美丽的珊瑚礁因此变为一片废土 , 并预示着“地球的平衡正在被打破” 。
在爱登堡看来 , 这一切都是人类犯下的错误——足以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相提并论 。 曾经的热带雨林与浮游植物群落锁住了大量的碳 , 以此维持大气的平衡 。 而今雨林不存、水体酸化 , 也就打开了释放甲烷与二氧化碳的阀门……他还在此提到了令人不安的“往事”——两亿五千两百万年前的二叠纪晚期 , 火山爆发导致地球气温上升到比今天高六摄氏度的水平 , 随之而来的是地球生命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百分之九十六的海洋物种就此消亡……用《我们星球上的生命》里的话说 , “我们已经超越了地球的安全活动空间 。 ‘大加速’像任何爆炸一样……在生命世界造成同样激烈的反作用——‘大衰退’” 。
实际上 , 大卫·爱登堡已经在书中想象出了“大衰退”的场景:到距今一百年后 , 由于极地冰层融化 , 海平面将会升高将近一米 , 诸如鹿特丹(荷兰)、迈阿密(美国)乃至胡志明市(越南)这样的沿海城市将被淹没 , 迫使居民向内陆迁徙 。 与此同时 , 地球气温会比现在高四摄氏度 。 四分之一的人口将因此生活在平均气温超过二十九摄氏度的地方 , 今天只有撒哈拉沙漠每天如此酷热——众所周知 , 撒哈拉沙漠是绝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无论这是不是在耸人听闻 , “全球变暖”或许已是不争的事实 。 若非如此 , 世界各国也不会在2016年的《巴黎协定》中设定如下长期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的上升幅度控制在二摄氏度以内 , 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一点五摄氏度以内 。
众所周知 , 卡尔·马克思有句名言 , 叫做“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相比描述“大衰退”的具体景象 , 读者更加关心的也自然是如何才能避免这一可怖的前景 。 对此 , 大卫·爱登堡也开出了自己的药方:既然“地球的稳定性恰恰在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时候发生动摇” , 那么“要恢复我们星球的稳定 , 就必须恢复被我们消除了的生物多样性” 。 总而言之 , “我们必须重新野化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