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困住华为鸿蒙的不是技术,而是生态( 二 )



手机|困住华为鸿蒙的不是技术,而是生态
文章图片

在2009年 , 华为推出了一款以K3处理器试水智能手机 , 这也是国内第一款智能手机处理器 。
因为华为自家的终端公司忙着给欧洲运营商做定制GSM手机 , 用不上海思的K3 , 所以海思只能将这个长子送到市场上组装山寨手机 , 最终当然是被联发科团灭 。
失败是成功他妈 。
昨晚有个网友马龙问我 , “张老师你说‘成功他爸’是谁呢?”
我随口调侃了两句王思聪和范冰冰 , 但真正的答案 , 成功他爸就是“金钱” , 想要成功 , 你不但要能糟蹋得起 , 还得能反复糟蹋得起 。
面对海思的首战失利 , 华为轮值CEO郭平说 , 这叫“试错成本” , 继续再来 。
然后在2009年11月 , 海思将移动终端芯片业务转到了由无线二部负责 , 也就就是2004年成立的余承东负责的手机部门 。
海思移动终端芯片的首次成功 , 来自于“内部生态” 。
时任海思总裁是由时任欧洲总裁的徐文伟兼任着 , 而大徐是华为芯片事业的第一人 , 曾在1991年牵头做了第一颗ASIC , 深知芯片的价值 。 徐文伟直接要求海思移动终端芯片先“专攻基带处理 , 只需支持纯3G” 。 于是 , 2010年 , 巴龙芯片一次流片成功 。
ARM+安卓体系带来了整个中国的智能手机产业发展的巨大机缘 。
从巴龙基带出发 , 华为海思开发出了第二颗手机芯片:K3V2 , 将AP和BP合二为一 , 用于D系列手机 。
D1是我本人使用的第一款华为手机 , 可以用“灾难”来表达 。
华为对于D1的售后处理也非常“人性化” , 只换不修 。 等第二次坏了正好 D2推出 , 直接给换了D2 。
最终 , 我的D2和华为整个D系列的命运一样 , 都很快扔进了垃圾堆 。
我相信 , 如果不是任正非和整个华为领导层向余承东施压 , 肯定华为手机早就是高通的门徒了 , 也不会有后来的麒麟 。
2014年华为发布了 MATE 7 , 代表华为第一次突进了高端机市场 。
MATE7 使用了海思 Kirin 925芯片 。
这款芯片以中国神话中的神兽“麒麟”命名 , 期盼着这款芯片缔造全新的传奇 。
当华为旗下海思研发出手机芯片麒麟的时候 , 全国一片沸腾 , 将华为的技术神话彻底推到了顶峰 。
然而 , 海思的麒麟芯片并没能给华为手机的辉煌之路续命 。
因为 , 在中国所熟知的“科学”之外 , 还有个并行的“工程学” , 光有技术不行 , 还得有技术能落地实现的手段 。
华为能设计出麒麟芯片的IC , 但如果没有台积电或者三星那样的工厂支持 , 芯片制造不出来 。
这种共存依赖的产业链关系 , 如今已经更扩展为“生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