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从学界走出 , 开始探索太空商业价值的苏萌与喻天弘来说 , 这是一个有用的线索指引:
帮飞船以及空间站 , 去寻找这些小到难以察觉的小行星 , 在上面“掘井取水” , 甚至不排除在未来开采矿产——譬如挖掘更多像铂金这样的贵重金属 , 把它们在太空“加工”后带回地球 。
本文图片
高能天体物理学家苏萌博士
2014年 , 美国NASA发射猎户座载人飞船试飞成功 , 以及随后一大批所谓“太空资源开采”与卫星公司的建立后 , 就把这股略显虚幻但却大胆的太空梦吹到了中国 , 因而诞生了一系列商业航天企业 。
某种程度上 , 二人在2017年成立中国创业公司Origin Space(起源太空) , 受到了以SpaceX为先驱的全球航天产业商业化大趋势和“太空挖矿热”的鼓舞 。
然而 , 就在过去6年里 , 这个“伟大的梦”在国外被照进现实的路径 , 却破碎的有理有据 。
01
骨感现实:第一集故事已落幕
说实话 , 如果不是这家名为Origin Space(起源太空)的公司创始人苏萌教授与喻天鸿教授的学术与工程背景 , 我们可能会立刻把其归为“最具有出版科幻小说潜质的骗子公司” 。
首先 , 小行星采矿的概念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
1971年 , NASA就开始发起关于太空采矿的研究 。 2005年11月 , 日本发射的隼鸟号航天器据说降落在了小行星上 , 并在收集1000克小行星颗粒状物质样本后 , 于2010年6月返回地球 。
于是 , 从那时候开始 , “走 , 去太空挖矿 , 为地球造福!”的商业营销机器便开始缓慢运转起来 。
大量关于太空挖矿的创业公司冒了出来 。 譬如 , 最有名的 , 便是成立于2009年的太空资源探索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 。
在它的投资人名单上 , 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与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排在最前面 。
本文图片
在2016年就颁布太空资源法 , 非常支持太空开发的欧洲小国卢森堡赠予Planetary Resources大约1300万欧元(左边二位为卢森堡王储 , 右一为Planetary Resources首席执行官Chris Lewicki )
而前多伦多大学空间飞行实验室项目经理格兰特·博宁则成立了小行星挖矿公司Deep Space Industries 。
此外 , 还有TransAstra Corporation、Aten Engineering以及 Asteroid Mining Corporation等一连串名声没前两者大的“小行星数据收集与挖矿服务商”陆续成立 。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
- 风险|筑牢安全线 打造防护堤 中国移动为5G业务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