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科创达:夯实操作系统核心技术 布局新战场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王小伟
无论是智能手机的每一次更新换代 , 还是无人机等智能物联网的核心计算模块及操作系统 , 亦或是互联网汽车的人机交互和多媒体系统 , 背后几乎都离不开这家年轻A股公司的身影 。
作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领先优势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 , 中科创达从2008年创立以来 , 通过对产业趋势的精准预判 , 快速在智能操作系统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 。 公司规模从最初的2人扩展到目前6000多人 , 营收和净利润从2015年上市之际的6.15亿元和1.17亿元规模 , 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17.87亿元和2.92亿元水平 。
中科创达为何能够短短数年快速崛起 , 并且筑牢核心技术护城河?为什么公司战略布局能够做到几乎步步精准?作为高科技企业 , 公司对于出现“脱钩预期”为何并无惧意?……日前 , 在北京证监局的支持下 , 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报道采访团走进中科创达 ,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鸿飞向证券时报副总编辑王冰洋回答了这些几乎所有中国高科技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 还原公司通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
技术为本 , 生态为王 , 坚定全球化 , 成为赵鸿飞对公司发展的核心总结 。 赵鸿飞判断 , 汽车智能网联和物联网 , 是中科创达未来着力布局的新战场 。 公司将借道顶天(云)、着地(端)两大发力点 , 对智能网联新时代进行系统变革与布局 。 同时 , 公司未来还将坚定推进全球化战略 , 加大对全球市场的开发 , 为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
精准预判并顺势而为:
顶“天”着“地”
中科创达成立前夕 , 中国的IT产业正在酝酿巨变 。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 中科院先后引进英特尔、NEC等外资企业入华建立合资企业 。 1998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后 , 赵鸿飞首先加入了NEC和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组建的合资公司 , 参与了不少操作系统的底层开发研究 。 2008年前后 , 移动互联网浪潮起点的到来为赵鸿飞的前期积淀带来“化学反应” 。 “我们当时判断 , 移动互联网市场一定大于传统互联网 ,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也将甩开电脑系统 。 ”提及2008年创业的决定 , 赵鸿飞表示 , 智能手机的兴起 , 使他看到了新的机遇 。
但赵鸿飞明白 , 受限于高资源需求和技术门槛 , 开发操作系统这条路 , 短期难以行通 , 作为技术厂商来驱动智能产业的发展这一路径更为符合现实要求 。 当时谷歌开源的安卓操作系统给市场带来空间 , 中科创达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安卓系统软件开发的公司 。 当安卓系统2010年在中国爆发 , 中科创达早已成为高通、英特尔、英伟达等芯片厂商以及多家手机终端厂商的密切合作伙伴 。 对于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预判 , 缔造了中科创达的崛起 。 10年之后 , 在中国改革开放来到第40个年头的时候 , 中科创达已经快速成长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移动智能终端软件技术商 , 公司近5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均超过了30% 。
近年来 , 赵鸿飞及创始团队又作出了新的判断 。 “过去40年间 , 计算机产业大致走过了PC互联、移动互联、智能物联等阶段 , 如果说 , 此前是人与人的交互 , 那么 , 未来必然是万物智能 。 ”在赵鸿飞来看 , 这一新趋势又将催生两大机会:汽车智能网联、物联网 , 并成为未来公司将着力布局的新战场 。
“未来10年 , 公司有两大战略目标:首先是智能汽车操作系统 , 其次是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 。 公司从2014年就开始了智能汽车领域的底层技术铺垫 , 目前产品已支持几乎所有主流的车载芯片平台 。 未来 , 中科创达定位依然是赋能型的 , 通过帮助客户成功 , 实现自身的成功 。 公司作为平台型企业的战略虽然不会改变 , 但是收入结构会发生变化——随着公司技术平台化优势的增强 , IP收入会越来越多 。 ”赵鸿飞表示 。
随着智联网时代的到来 , 操作系统也在面临新的变化 。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产业中拥有核心地位 , 提供了整个产业的虚拟化功能 , 提供各种应用的运行环境 , 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赵鸿飞分析说 , “现在外面连接设备变多 , 传感模组变大 , 需要加强全栈式操作系统布局 。 尤其随着5G、云等技术的崛起 , 物联设备互联互通必然增强 , 实时性和安全性也将大幅提升 , 这些都将助力智能设备联网 , 加速智联网时代的到来 。 ”
面对这一趋势 , 中科创达发力点包括两个层面:纵向技术做深 , 横向产品拓宽 。 赵鸿飞用“顶天着地”来形容公司正在进行的新变革 。 “天是指云 , 地则指端 。 我们的系统不会是单点革新 , 而是系统化革新;通过‘顶天着地’ , 我们来进行系统变革和布局 。 ”
技术积累方法论:
技术拐点与产业拐点
无论是积极抢抓移动互联机遇 , 还是拓展汽车智联等业务 , 预判和把握产业机遇是中科创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杀手锏 。
“判断一个产品和技术能否应用 , 看它能否为市场产生价值是最核心的标准 。 把握产业在技术变革、商业化价值时间窗口 , 有两个点则非常重要 。 一方面是对技术成熟点的判断 , 比如技术拐点是否到来?另一方面则是对产业拐点的判断 , 如果商业化场景使用给客户带来的价值能够大于客户付出 , 往往就意味着带来产业化拐点到了 。 前者关注技术 , 后者关注产品 。 当AI、云、5G、视觉识别系列概念鱼贯而出 , 如何识别是技术拐点还是产业拐点呢?这就需要全产业链跟踪 。 中科创达便是不仅跟踪自己的技术 , 还会跟踪半导体、应用等多个方面 , 走通整个产业闭环 。 ”赵鸿飞介绍 。
在这种方法论指导下 , 源于多年在Android、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统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 中科创达已经形成了从硬件驱动、操作系统内核、中间件到上层应用全面的技术体系 , 核心技术涵盖了通信协议栈、操作系统、图形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算法和安全技术等多个方面 。 并且 , 相比于同类公司 , 中科创达与智能终端产业链中的芯片、元器件、终端、软件与互联网厂商以及运营商等全球领先企业拥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 形成垂直整合优势 。
“凭借在操作系统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 , 公司建立起底层智能操作系统软件技术 , 关键技术集成于芯片 , 通过芯片+全栈优势 , 确保其操作系统技术的领先优势 。 ”赵鸿飞介绍 , “同时 , 近来来中科创达聚焦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 , 并深耕智能视觉和智能语音 , 不仅自主研发物体识别、缺陷检测、人脸识别等诸多AI应用 , 而且向开发者和制造商推出最前沿的AI开发套件 , 还联合产学研伙伴聚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生态平台 , 通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双引擎 , 助力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 ”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企业 , 中科创达在持续加码研发投入自我创新的同时 , 还通过成立投资基金、与产业链核心企业一同设立合资公司 , 通过资本和技术注入扶持产业链上下游创新 。 目前 , 中科创达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产业投资 , 积极战略布局夯实自身实力 。 中科创达先后投资了移远通信 , 耐能、黑芝麻 , 覆盖模组厂商、芯片、算法等众多领域 。
赵鸿飞分析说 , 中科创达是一家技术公司 , 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 , 只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可以通往成功 , 而是必须需要较长周期的技术积淀和积累 。 “这对于现在的中国企业来说 , 是非常必要的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缺乏积累成为中国部分技术被卡脖子的重要原因 。 ”
坚定全球化:
解决文化融合难题
在赵鸿飞看来 , 从2008年两个人创办公司起步 , 到12年后发展到全球6000多人的团队规模 , 中科创达只做了三件事情:首先是技术布局 , 第二是和产业生态不断互动和融合 , 第三则是一直在做全球化 。 技术为本 , 生态为王 , 坚定全球化 , 成为他对公司发展的核心总结 。
“中科创达能够发展成为专注于操纵系统的公司中产值较大的企业 , 得益于公司生长在中国 , 中国教育培养了很多工程技术人才 , 这种独有优势使全球其他公司很难跟中科创达竞争 。 不过 , 操作系统是一个全球化技术 , 需要全球来整合 。 中科创达是一个典型的‘双循环’企业 , 需要把本地企业和全球厂商紧密合作 , 同时把本地交付做好 , 以推动全球企业做好智能化转型 。 ”赵鸿飞表示 。
全球化整合并购 , 是中科创达推进全球化战略的重要表征之一 。 2015年上市以来 , 中科创达成功进行了两次海外收购 , 2017年收购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导者Rightware , 2018年收购位于保加利亚的图像视觉技术公司MM Solutions 。 通过这两次海外收购 , 中科创达大幅提升了自身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国际化地位 。
产业链收购为日后的整合奠定了基础 。 在中科创达操作系统、Rightware旗下的Kanzi和MM Solutions智能视觉技术的叠加下 , 中科创达的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已经来到4.0版 。 赵鸿飞表示 , 网联汽车是重度视觉的产品 , 通过与MM Solutions在视觉识别领域的深度合作 , 中科创达未来将给汽车厂商和一级供应商提供搭载更佳体验的智能驾驶舱生态平台 。 与此同时 , 中科创达也给Rightware的亚洲市场开拓带来极大帮助 。 据介绍 , Rightware公司2017年亚洲客户的数量仅有十几家 , 截至目前的客户数已经超过60家 。
【技术|中科创达:夯实操作系统核心技术 布局新战场】近年来 , 中科创达全面实施“全球化”战略 , 加快国际化建设步伐 , 加大对全球市场的开发 , 为企业建立新的增长点 。 2018年-2019年 , 中科创达先后分别在马来西亚、印度、德国等开设子公司 。 目前 , 中科创达子公司及研发中心分布于全球超过30个地区 , 为全球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本地化服务 。 这也使公司目前有近50%的收入来自于海外;前20大客户中 , 有超过一半的海外客户 。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 , 2020年前三季度 , 中科创达业绩保持稳定增长 , 营业收入17.87亿元同比增长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2亿元同比增长88% 。
在全球化过程中 , 文化整合一直是横亘在不少企业间的难题 , 中科创达对此有自己的解决之道 。 赵鸿飞举例说 , “收购MM Solutions几个月运行后 , 中科创达给MM Solutions带来了更多的业务机会 , 例如日本的Sharp、Nikon , 美国的Light等 。 MMS的员工也感受到了我们对他们的尊重以及在业务上的帮助 , 从而体会到收购带给他们的好处 。 同时 , 我们也加强了企业在核心人才上的储备 , 派国内优秀的员工去MMS总部接受培训 , 有机会和国际领先的技术工程师一起学习和工作 , 这对我们的技术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 ”
面对“脱钩”预期 , 赵鸿飞认为 , 全球化并没有停止 , 而是以另外一个方式在发生 。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是持续上升的 。 海外很多同产业巨头(英特尔、高通、微软)在供应链方面很难打破 。 因为一旦跑起来 , 要想停下来需要付出很大代价 。 此前 , 中国手机市场最大、供应链最完备、人才能够承接技术 , 这是公司成长的巨大动力;现在东南亚、日本等地 , 依然是很缺乏半导体产品 , 需要提升生产效率、供应链不会切断 , 因此 , 依然有巨大市场 。 ”
通往更高质量:
人才是最大挑战
高科技往往伴随高风险 , 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 , 中科创达有自己的经验 。 赵鸿飞指出 , TMT行业企业要首先高质量发展 , 需要从三个层面发力 。
首先 , 核心竞争力需要特别强 。 “一定要技术领先 , 通过差异化 , 能够使客户受益更大 。 ”其次 , 一定要全球化 , 以解决商业化变现受限难题 。 “全球化并不是把中国产品卖出去 , 而是需要理解本地优势、资源、特色 , 应该是全球的本地化 , 交付、质量、产品都跟本地紧密结合 。 ”第三 , 一定要在人才优势上领先 。 “技术变革太快 , 只有优秀人才才能敏锐发现行业变化 。 企业用人不能有边界 , 要有拥抱变化的基因 , 思考这个市场需要什么 , 我们需要变成什么样 。 只有无边界 , 才能不断进入新的技术领域和行业 , 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 。 ”
基于这种“无边界”的人尽其用 。 同时把自己融入到产业和技术链中去 , 敏锐关注到企业客户战略变革 , 以及技术变成产品、实现闭环的关键点 , 使技术成为‘活技术’ 。 ”
在与采访人员的交谈中 , “人才”一直是赵鸿飞不离口的核心话题 。 公司前不久筹划股权激励 , 以期留住核心与骨干人才 。 “本次证券市场改革对于技术型公司非常有帮助 。 现在股权激励体制 , 成为一个留住人才的工具 。 在中科创达 , 管理团队彼此并不是老板与下属关系 , 而更像是伙伴关系 。 管理团队的这些人 , 都是发自内心的愿意继续成长 , 愿意跟团队一起奋斗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