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转网,再造烂片的狂欢与泡沫


|院转网,再造烂片的狂欢与泡沫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歪道道
来源:歪道道(ID:daotmt)
12月4日 , 《冷血狂宴》在腾讯视频上“云首发” , 观众需付费观看 , VIP优惠价为12元 , 非会员价为24元 。 猫眼专业版显示 , 截至12月8日 , 该影片上线4天在腾讯视频播放6929.2万次 。
随后一则消息也开始扩散 , 称该影片收入已经超过3亿 , 相当于院线影片票房破7亿 。
【|院转网,再造烂片的狂欢与泡沫】其实仅从播放量去推断影片收入是没有确定性依据的 , 因为视频网站的播放量本身就有很大的水分 , 只试看、不花钱也会被计入播放量 。 《冷血狂宴》之所以受关注 , 很大一部分是“流量导演”郭敬明带来的热度 , 但更值得在意的是 , 这是一部院转网影片 , 而就在前不久美国华纳兄弟刚刚宣布取消院线窗口期 , 同步上映2021年出品的所有影片 。
阿里影业最近也开了一场发布会 , 称未来将重回内容为王的发展路径 。 长期以来 , 阿里影业一直致力于打通影视产业链 , 提供卖票、宣发、营销等基础服务 , 如今重心转移到内容制作 , 看似自然而然 , 不过赶在院转网松动的时候 , 阿里的野心恐怕不只是扭亏为盈 。
国内院转网还会远吗?
院转网原本是应对疫情的一种无奈之举 , 而华纳兄弟的做法则意味着它将成为一种常态 , 彻底掀开院线电影和平台电影并行的新篇章 。 一个最直接的问题也摆在眼前 , 我国影视产业未来是否也会取消窗口期?
中环影城总裁王征表示 , 中国电影或许会缩短窗口期 , 但不会直接取消(窗口期) , 同步登陆流媒体 。

|院转网,再造烂片的狂欢与泡沫
文章图片
图2/4

只是选择权并不在院线手里 。 7月份 , 全国各地的电影院陆续复工 , 很多人认为院转网就此告终 , 可是直至现在 , 院转网的影片仍在陆续增加 , 有数据统计 , 今年至少已经有19部院线电影已经或即将在网络视频平台首播 。 抛开疫情期间被迫放出的《囧妈》、《大赢家》等 , 《征途》、《冷血狂宴》这两部投资过亿的电影选择了院转网 。
不像《囧妈》年初线上公映时业内哗然 , 一片反对之声 , 如今行业对于院转网的敌视似乎少了许多 。 有一部分原因固然是《征途》、《冷血狂宴》之流远不如《囧妈》背后的徐峥及其公司的影响力大 , 但实际上一些影视公司可能正在观望 。
据公开数据显示 , 《魔发精灵2》从4月10日开始上映 , 累计票房为306万美元 , 同步在点播平台上线则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 累计收入已超过1亿美元 。 而国内 , 不管是《肥龙过江》这种号称2.2亿元投资的电影 , 还是《我们永不言弃》或《春潮》这样的艺术片 , 基本上都能完成不亏本的小目标 。
一些业内人士对院线电影转网络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 认为“即便没有疫情 , 电影业态也会发生变革 , 疫情只不过是加速了变革” 。
变革背后更重要的是市场成熟与否 。 Variety曾针对美国观众做了一个调查 , 结果显示 , 如果一部电影在院线和网上同时上映 , 高达70%的人希望在家里看新上映的电影 。 中国电影家协会与猫眼也联合发布过一份关于观影意愿的调研报告 , 报告显示 , 七成以上受访者有过线上付费观影经历 , 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线上付费是可以接受的 。
其实院线电影与平台电影少了空窗期 , 两种模式未必不能相融 , 中小成本或票房一直不高的文艺及恐怖片考虑同步线上 , 大片依旧维持过往的空窗期 , 院线电影或许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
但如此这般 , 说不定也是变革前的一个缓冲 , 华纳兄弟从影片试水到把大制作电影押注到院转网上 , 中间并没隔多久 。
院转网拯救互联网影业?
对于院转网 , 现有影视产业链的相关公司都多有顾虑 , 但互联网影业则“喜闻乐见” 。 比如阿里 , 战略发布上 ,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表示 , “电影内容的开发是有风险和周期的 , 如果没有强大的片单支持的话内容会断供 , 所以通过院线和网络两个平台发行的话可以减少内容供应的不确定性” 。
更早之前 , 他还直言 , “网络电影做得越好 , 院线电影才会拍得越好” 。

|院转网,再造烂片的狂欢与泡沫
文章图片
图3/4

阿里时隔四年召开片单发布会 , 称要重返内容赛道 , 与其他影视制作公司相比 , 阿里影业没有对大荧幕的坚持和情怀 , 其自制的影片未来实行同步上映的可能性更大 , 这无异于是在推动和引导院转网的趋势 。
字节跳动不外如是 。 张一鸣斥巨资买下《囧妈》 , 打响了西瓜视频进入长视频的第一枪 , 如果未来借助院转网 , 能够把同步上映的优质影片资源集中到自己手里 , 或将从爱、优、腾那里抢夺更多的用户 。 华纳兄弟之所以这么痛快地取消窗口期 , 也是一样的道理 , 借助自已制作的影片 , 为旗下流媒体平台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
院转网是互联网影业抢夺影视产业链话语权的一次最佳机会 , 这也将是互联网影业从困境中脱离的唯一解决途径 。
阿里影业成立近6年 , 虽然参与过不少大片的制作与发行 , 但除2015年实现过盈利 , 其余年份均为连续亏损状态 。 从业务结构来看 , 阿里影业过度依赖宣发收入 , 而自己投资的影片票房收入占比较少 , 还不到15% 。
为什么?樊路远在成为阿里大文娱的主帅后 , 改变了阿里影业的投资方式 , 从投入巨资对电影进行主投主控的方式 , 转变为以联合出品为主 。 这种方法固然分散了风险 , 可也导致阿里影业对电影市场的掌控力被削弱 , 无法动摇华谊兄弟、博纳等传统影视巨头的地位 。 不过一旦院转网成为常态 , 这种状态将彻底改变 , 阿里影业在内容制作板块的被动可能会随之改变 。
腾讯影业也是如此 , 尽管没有消息说电影方面的业务大幅亏损 , 可你会发现腾讯影业押中的爆款少之又少 , 存在感似乎更弱 。
院转网或是同步上映的最大价值还在于控制成本 。 阿里影业现在把业务重点转向内容 , 打通创作、制作、生产、发行及放映整条产业链是迟早的事情 , 而线上化运作可缩减成本 , 减少亏损 , 这点在宣发上已经显现 。
最大风险:烂片的“庇护所”?
尽管取消窗口期、实行院转网或同步上映是大势所趋 , 但短时间内让影视公司像华纳兄弟一样 , 仍不现实 。 所以 , 一定程度上给予中小成本影片应有的线上空间 , 支持他们院转网 , 避开与大片的院线竞争 , 成为一种可能 。
如《春潮》 , 《春潮》在5月登陆爱奇艺 , 采取了线上付费点播模式 , 据爱奇艺电影负责人透露 , 这部电影的播出效果和收入都超出了平台的预期 。 更关键的是 , 《春潮》获得了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两项提名 , 由此印证主流奖项对优秀作品的肯定 , 并没有被发行模式局限 。
院转网为文艺片探索了一条新的盈利路径 , 同时又提升了网络电影的整体质感 。 但是 , 目前来看《春潮》更像一个个例 。
细数院转网的影片 , 口碑崩坏的居多数 , 基本豆瓣评分不到7.0 , 尤其是最近的《冷血狂宴》 , 顶着前作3.8亿元票房、3.8分口碑的整体溃败转为线上播放 , 更牵扯牵扯“范冰冰事件” , 这让观众不得不再次怀疑 , 这是对影片票房预期不乐观、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
如此一来 , 线上平台似乎成了一个变相圈钱的渠道 。
更深层次来看 , 其实这是窗口期不彻底取消的漏洞 , 如果没有一个大制作选择同步上映 , 那仅凭受众群体较少的文艺片 , 无法改变电影市场中根深蒂固的鄙视链 。 而这也会成为未来互联网影业一个可能难以突破的瓶颈 , 即影片质量及含金量 。

|院转网,再造烂片的狂欢与泡沫
文章图片
图4/4

参考亚马逊影业 , 亚马逊成立亚马逊影业后 , 除了致力于将自己制作和投资的电影推向大屏幕 , 贝索斯一直强调要拿下一个奥斯卡奖 。 2017年 , 《海边的曼彻斯特》斩获奥斯卡两项大奖 , 亚马逊一举成为第一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流媒体公司 , 改写了流媒体影片冲奥的历史 。
一般情况下 , 视频平台是不会拒绝院转网影片的 , 所以要想提升整个线上影片的含金量 , 重任就压在互联网影业自制的内容上 。 如同自制剧所起到的作用 , 随着电影市场变革期风雨欲来 , 自制影片有可能重新点燃长视频领域的新竞争 。
平台自制剧和网络电影的起步时间实际差不多 , 但自制剧佳作频出 , 更是直接拉动会员收入 , 可网络电影似乎仍没有摆脱外界对其制作水准的质疑 。 或许 , 网络电影欠缺一个时机 。
对于美国好莱坞与流媒体的战争 , 一位业内人士称 , “过去那些在美国本土能够创造高票房的科幻片、奇幻片、工业大片统统被资本绑架了 , 以至于虽然好莱坞有巨额投资与全球最顶尖的电影工业 , 但在整体的创意上却非常匮乏 , 没有能刺激观众的点了” 。 反观奈飞、亚马逊 , 自制电影经验越来越丰富 , 没有理由不向商业大片进军 。
国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过度依赖进口大片的现状多年未变 , 年轻化的流量影片彻底失灵 , 规则重塑或许能打开新的一片天地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