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音乐作为“数字科技+音乐”的产物 , 自20世纪末在国内出现 , 至今已发展成为庞大的行业体系 。 数据显示 , 截至2021年6月 , 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6.8亿人 , 占网民整体的67.4% 。 当下 , 网络音乐发展有何特点 , 遇到哪些瓶颈 , 有何发展前景?对于这些问题 , 值得深入探讨 。
开放式创作、强社交性、随时随地性:网络音乐的基本特征
开放式创作是网络音乐得以存在并获得稳健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 网络音乐从一出现 , 就有着与传统音乐不同的实践路径 。 以创作为例 , 传统音乐创作主体以职业音乐家为主 , 创作过程是作曲家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 , 是创作主体将个体经验、社会经验乐谱化和音响化的过程 , 创作目的是追求艺术作品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 。 网络音乐则具有开放性、自发性特征 , 创作主体既可能是职业音乐家 , 也可能是具有音乐素养且熟悉数字技术的非职业音乐人 , 创作媒介可以是个人计算机 , 也可以是各种移动智能终端 , 借助编曲软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 , 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 , 传统独立思考的音乐创作转变为具有“群体意识”的音乐制作 , 传统艺术的唯一性也被网络音乐易于传播的可复制性击破 。
还有就是强社交性 。 音乐的社交功能早在音乐产生之初就已经很明确 , 无论古今中外 , 音乐在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古典主义时期 , 音乐会、沙龙是上层人士聚会交友的场合 , 人们利用音乐活动开场前的酒会、中场休息和结束后的冷餐会三五成群聊天 , 结识新朋友 。 进入20世纪 , 随着大众音乐的盛行 , 利用音乐进行社交的场合变成酒吧、俱乐部、舞厅和室外广场 , 社交圈子和参与社交的群体更倾向于平民化和世俗化 。 20世纪末 , 网络音乐的出现 , 改变了古典音乐会、现代流行演唱会等主体在场的聆听方式 , 进而消解了传统音乐活动的社交功能 。 为了弥补群体经验的缺失和提升网络音乐体验 , 网络平台的“虚拟共同体模式”应运而生 。 比如 , 通过算法为客户匹配喜好的歌曲 , 用户可以收藏歌单、分析数据并分享自己喜爱的歌曲等 。 国内开发音乐社交功能的平台鼓励用户创建歌单、发表评论并与他人互动 , 基于共同的音乐兴趣打造属于自己的音乐好友圈 , 有的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弹幕、歌曲评论和私信功能 , 进一步加强产品的社交属性 。
再是随时随地性 。 传统音乐表演和欣赏以口传心授、现场参与为主 , 音乐活动大多限定在家庭、教会、宫廷和音乐厅 。 随着记谱法和印刷术的出现 , 音乐得到广泛传播 , 参与音乐活动的群体越发多样化 , 但仍然需要在固定场所进行 。 数百年来 , 音乐表演和聆听始终保持一种面对面的方式 , 无论家庭私人聚会或公共音乐厅 , 即时的情绪回应和互动是音乐感性经验生成的唯一路径 。 19世纪下半叶 , 当爱迪生发明了第一台留声机 , 音乐的音响形式就不再被局限于某个固定的空间和时间 , 这对音乐而言 , 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 随着黑胶唱片、收音机、卡式磁带、CD、VCD、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出现 , 音乐被彻底从固定空间中解放出来 , 这种变化尤其表现在受众群体的聆听方式上 。 人们可以根据需要 , 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反复收听或收看 。 音乐厅不再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必然场所 , 在现代生活中 , 依托新媒介手段 , 在工作、娱乐、就餐、开车、候机等不同场景中都可以聆听音乐 。 就当下网络音乐而言 , 随时随地性不仅体现为主体对音乐场景和音乐风格的自主随机选择 , 更体现为围绕音乐展开的实时性交流、评论和由此形成的音乐社交圈 , 这是青年人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方式 。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穿越|解锁听歌新姿势,这款音乐播放神器值得一试?
- 数字化|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
- 协同|网文论︱网络文学与AI写作:人机协同演化时代的文学之灵
- 周鸿祎|网络安全行业应提升数字安全认知
- 安全风险|网络安全行业应提升数字安全认知
- 海康威视|智能家居战场又添一员,海康威视分拆萤石网络上市,半年营收20亿 | IPO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