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审美经验、价值观:网络音乐亟待直面的问题
网络音乐为文艺领域吹来阵阵新风 , 同时其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 甚至还有偏离正确航向的危险 。
比如关于真实性的问题 。 对音乐真实性的讨论 , 均与现代科技发展有关 , 包括电子音乐和网络音乐 。 前者涉及声音维度的真实 , 后者涉及视觉维度的真实 。 电子音乐 , 相对原声音乐(乐器)而言 , 源自20世纪50年代电子技术在音乐创作、表演和乐器制作中的使用 。 电子音乐的出现 , 改变传统音乐建立在自然音和乐音基础上的创作实践 , 大量噪音和非自然音的使用 , 引发了人们对“什么是音乐”的思考 。 网络音乐 , 基于音乐厅音乐、广场音乐而言 , 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科技发展的产物 。 网络音乐就是指现实音乐的网络移植或所有与网络相关的音乐实践 。 早期网络音乐的讨论焦点大多集中在现实音乐网络化后对传统音乐形态的冲击 , 包括网络音乐版权的合法化问题 。 未来 , 现实音乐会、演唱会或其他音乐实践活动 , 将以虚拟全息影像的方式在网络中实时存在 , 参与活动的主体同时具有两个身份 , 一个是现实的 , 一个是虚拟的 。 现实人可以进入网络成为虚拟人 , 虚拟人也可以跳出网络成为现实人 。 哪个才是真实的?这将是未来网络音乐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
另外 , 还有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 。 艺术创作的目的很多 , 其中获得良好审美经验尤为重要 , 这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 在音乐领域 , 审美经验的生成离不开主体感受音乐的途径、目的和模式 。 途径是指用什么方式获得音乐 , 目的是指为什么要从事音乐 , 模式则是指从事音乐过程中由于目的不同而形成的主体感知方式不同 。 一般来说 , 20世纪以前的音乐审美经验 , 是一种建立在主客二分范式上的“静观模式” , 聆听者与音乐作品之间始终保持距离 。 这种距离不仅是物理层面的 , 而且也是心理层面的 。 比如 , 传统以音乐厅为主的聆听模式 , 舞台将物理空间划分为台上和台下 , 将群体划分为表演者和听众 , 这是基于“艺术高于生活”理念构建出的审美范式 。 进入20世纪 , 随着大众音乐的兴起 , 音乐感性经验转变为“介入模式”或称“参与模式” 。 酒吧、俱乐部、室外广场成为大众音乐活动的空间 , 虽然还有形式上的舞台 , 但心理距离和界限已被抹去 , 通常是台上台下一起唱 , 演员观众一起跳 。 而20世纪的专业音乐领域也反映出同样倾向 , 将主体融入客体成为艺术品构成的一部分 , 这是20世纪美学“本体论转向”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 促成当代审美经验的泛生活化倾向 , 艺术即生活 。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穿越|解锁听歌新姿势,这款音乐播放神器值得一试?
- 数字化|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
- 协同|网文论︱网络文学与AI写作:人机协同演化时代的文学之灵
- 周鸿祎|网络安全行业应提升数字安全认知
- 安全风险|网络安全行业应提升数字安全认知
- 海康威视|智能家居战场又添一员,海康威视分拆萤石网络上市,半年营收20亿 | IPO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