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孩子办大赛也好 , 做活动也好 , 对待他们不能完全按大人的、专业的要求去做 , 不应以输出科学知识为主 , 而应以培养科学兴趣为主 , 循序渐进 。 ”在近日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专家研讨会上 , 全国气象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给出这一观点 。
【朱定真|专家热议青少年科学影像创作背后的科学素养】在朱定真看来 , 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 , 涉及他们的接受能力 , 不能只做说明文 , 还要学会讲故事 。 当天就有专家提出 , 有关科普的文章 , 并非只能写成说明文 , 还可以写成叙述文 , 以植物为例 , 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 孩子们可以去观察它、了解它 , 然后用历险、讲故事的视角走进植物的世界 。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肖永亮也表示 , 一些科学影像创作的作品 , 在内容上更加倾向知识性而缺少艺术性 , 在激发青少年兴趣培养上和科学逻辑培训上因果关联较弱 , 希望未来从内容规范性、组织务实性、创作专业性等多维度齐抓共管 , 不断夯实影像创作活动对外的传播取向 , 继续丰富影像记录手段 , 打造属于中国科技行业的IP 。
据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动处处长姜景一介绍 , 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至今已经迎来第十一届 , 目的就是引导和守护青少年的好奇心 , 鼓励他们通过影像技术创意捕捉更多科学现象 , 今年更是首次同步开启线上展映与线下活动 , 申报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相比往届也有了大幅增长 , 其中还有不少科学防疫相关的优秀科学影像作品 。
研讨会当天 , 朱定真还专门提到 , 在进行科学影像创作时 , 还要把握一个原则 , 即“科学思想第一”“内容为王”“不能有科学知识上的错误” 。
这位气象专家举了一个例子:在气象上 , “雾”和“霾”是两个概念 , “雾”可比照为落地的云 , 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水滴聚集 , 细小的水珠会造成能见度下降 。 “霾”则相对干燥 , 对温度的要求不敏感 , 是浮游在大气的颗粒或者灰尘 , 而悬浮颗粒物会造成能见度下降 。
“现在很多人习惯将‘霾’叫做‘雾霾’ 。 从科学角度看 ,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 如果孩子们把两者混为一谈 , 就要坚决纠正 , 不能让他们养成错误的观念 。 至于背后的原因 , 可以等他们的知识积累上来以后 , 再慢慢讲给他们听 。 ”朱定真说 。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理论物理博士吴宝俊也提到这一观点:有的孩子讲恐龙 , 里面却提到了翼龙 , 但翼龙不是恐龙 。 一些科学的常识性错误 , 不能因为这些错误是小学生、中学生犯的 , 就无节制地“包容” , 放弃对科学底线的要求 。
在他看来 , 借助影像创作来培养科学素养 , 是围绕一个科学内容进行艺术表达 , 归根到底是一种科学培养 , 不能把它扩大化 , 变成教孩子们“学画画”“学音乐” 。 他说 , 科学和影像的角色配合中 , 科学是先导 , 影像是技术 , 影像为青少年的科学发现之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工具 。
朱定真说 , 在进行科学影像创作过程中 , 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科学逻辑 , “不管你怎么拍 , 拍什么 , 起码要养成一个习惯 , 即要有相对完整的表达体系 , 要体现相对完整的因果关系 , 凡事都有前因后果 , 要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这种思维习惯” 。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教学主任庄建蒕则将视线聚焦在科学教育公平角度层面 , 在他看来 , 面对全国各地在教育水平、客观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一现实情况 , 如何将学校、主办单位、教育机构串联并形成叠加优势 , 打破校园与社会之间“看不见的墙” , 考验的不仅是活动组织和管理水平 , 更需要来自基层每一位从业者的努力和社会资源的介入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
- 可持续性|人工智能将重塑健康管理,业内专家认为可持续性是最大挑战
- 数字货币|是继续欣欣向荣还是泡沫破灭? 专家给出加密货币2022年五大预测
- the|美国日增新冠确诊病例超44万 专家:美疫情已转向新阶段
- 第一医院|三明启动“云查房” 让基层百姓“零距离”共享专家医疗服务
- 团队|年终策划 | 航天专家史青:为火箭“体检”给火星车装“耳朵”
- 时代|元宇宙时代数字安全怎么保护?专家解读
- 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议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 手机|折叠屏手机为啥火了,值不值得买? 专家:目前主打礼品市场
- 空难|失联7年,专家称马航MH370终于被发现?此生,终于等到你了
- 传播|废水中检测出奥密克戎毒株!专家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