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张宪省(左二)指导学生做实验 。 山东农业大学供图
■本报采访人员 秦志伟 通讯员 翟荣惠
在近日公布的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中 , 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研究团队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名单里 。 早在8年前 , 张宪省团队就获得过2012年度山东省唯一一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但张宪省的目标并不止于此 , 他带领团队正在为取得更大的突破努力着 。
“不能总跟在别人后边 。 ”这是《中国科学报》采访张宪省时他常说的一句话 , 而这句话也始终体现在他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思路中 。
争取蹚出一条新路来
上世纪80年代 ,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久 , 各项事业百废待兴 , 科研事业也刚刚起步 。 已经在山东农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的张宪省没有安于现状 。 凭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 刚工作不久的他希望去发达国家进一步提升自己 。
于是 , 张宪省一方面积极联系国外高校并寻求其资助 , 另一方面也争取国内“公派”名额 。 “‘公派’也排到我了 , 但不能马上出去 , 时间要稍微长一些 。 ”张宪省告诉《中国科学报》 。 此时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来了好消息 , 该校愿意资助他以访问学者的形式来校做研究 。
1990年 , 张宪省正式开启访问学者之旅 。 刚到美国 , 那里严谨的科研态度、紧跟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成熟的学术交流机制 , 让张宪省下定决心要在这片知识的海洋里一展身手 。
据张宪省回忆 , 3年里 , 他一心扑在科研上 。 而这期间科研上的产出数量和质量也回报了他的付出 , 如在领域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3篇高水平文章 , 在学界引起了不小反响 。 “合作导师见到人就会夸我 , 改变了他及其身边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普遍看法 。 ”
出国的人多 , 但回国的却少 , 是当时中国学界普遍的现象 。 张宪省出国前 , 就立志学到真本领后回到祖国 。 回国前 , 他就思考如何把在国外的研究工作与我国实际情况及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 。 在他看来 , “如果在国外研究什么 , 回国还研究什么 , 就容易造成永远跟在人家后边的局面” 。
1993年6月 , 在美国已颇有建树的张宪省回到母校山东农业大学 , 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
说起刚回国时的困难 , “太多了” 。 张宪省表示 , 当时学校的确非常支持他 , 但囿于国内对真正的科学研究了解甚少 , 支持也只能是口头上的表扬 。 对于这一点 , 张宪省也能理解 , 所以他并没有提过多要求 , 而是努力克服困难 , 争取蹚出一条新路来 。
直到1998年 , 山东农业大学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 张宪省担任首任院长 , 他的研究工作才算步入正轨 。 而在1995年至1997年 , 张宪省还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 。
当学术成就和影响力积淀到一定厚度时 , 张宪省对待科研目标和学术论文与在美国访学期间就有了很大不同 。 “那时的拼命是想不辜负自己的努力 , 为国人争气;后来的思路则是怎样形成自己的特色 , 让成果系统化 , 站在学科前沿 , 处于国际领先 。 ”
慢慢地 , 张宪省带领团队把研究方向集中到激素调控植物干细胞和器官再生的机理 , 以及植物授粉细胞识别的机理研究上 。
用理论突破支撑技术创新
植物离体再生 , 就是使植物的器官、组织甚至单个细胞 ,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分化发育成器官或完整植株 。 长期以来 , 人们认为外源激素在离体再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 但张宪省团队的研究改变了以往的认知 。
他们研究发现 , 外源激素通过调控愈伤组织内源激素的合成与信号传导 , 使之形成不同的分布模式 , 决定了植物干细胞形成的种类以及相应器官的类型 。 这一激素调控器官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 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植物生理学》上 。 2017年6月 , 他们进一步揭示了激素调控植物干细胞活动分子机理 , 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细胞》 , 为推动植物离体快繁和基因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这也是该团队的研究成果第三次出现在该期刊上 。
“植物生长依赖于干细胞 , 干细胞又靠激素来进行控制 。 如果破解了激素调控干细胞的密码 , 就能实现通过激素调控干细胞的产生 。 ”张宪省解释道 。
随后 , 张宪省团队的研究又深入到了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 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两项“973”课题 , 带领研究团队找到了植物花粉与雌性组织识别的原因 , 构建起了植物传粉与受精的分子网络 。 “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激素调节”项目获得2012年山东省唯一一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今年8月 , 该团队首次揭示了调控植物茎端分生组织发育的三个关键因子相互作用模式 。 这是世界上首次从分子水平解析茎端干细胞激活因子和增效因子相互依存的作用模式 , 填补了近20年来的空白 。 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 对加速作物快繁及提高作物再生能力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
“从宏观上把握研究方向 , 使之处于领域前沿 , 是我不变的初心与目标 。 同时 , 我们也努力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起来 , 用理论突破支撑技术创新 , 促进生物学和传统农业研究的发展 。 ”张宪省说 。 例如 , 该团队开展了小麦分子辅助育种的创新研究 , 育出6个紫粒糯小麦品系、2个蓝粒糯小麦品系 , 山农紫糯小麦1号已获得农业农村部新品种权证书 。
张宪省强调 , 科学看重的是集体智慧 。 要寻求突破 , 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观点碰撞 , 他为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而自豪 。
在这支年轻的队伍中 , 有“75后”“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赵翔宇;“80后”女教授苏英华是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80后”女教授程志娟作为第一作者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超过13 , 获得第15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
“年轻人都成长起来了 , 我还是强调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与配合 。 ” 张宪省表示 , “大家在一起 , 关键是要做出有价值的事情来;论文和奖项中的排名不重要 , 重要的是哪些成果对学科及社会有贡献、有价值 。 ”
为人才营造宽松环境
开阔的视野、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 让张宪省走上了领导岗位 。 2016年底 , 张宪省被推选为山东农业大学校长 。
早在张宪省担任副校长时 , 他分管人才工作 。 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 , 一直是他工作的重心之一 。 担任校长后 , 他深知自己的担子更重了 。 为此 , 张宪省身体力行 , 进一步弘扬山东农业大学“育人为本 , 学术至上”的治学理念 , 吸引更多优秀学者投身农业科研事业 。
据统计 , 近三年来 , 山东农业大学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余人 , 而本校培养的50余名优秀人才几乎没有流失 。
重要研究成果的取得需要时间和宽松的环境 。 2014年 , 作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特聘教授 , 孔令让在首期“泰山学者”期满考核时 , 成果并不是特别突出 。 但是 , 专家组和学校看到了他的不懈努力和良好进展 , 给了“优秀”等级 , 将其纳入下一期管理支持 。
随后 , 孔令让团队不负众望 , 在全球率先找到并克隆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 拿到了攻克小麦赤霉病的“金钥匙” 。 今年4月 , 这一成果刊发于《科学》杂志 。
“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 , 需要一定的沉淀和积累 。 我们要给人才相对宽松的环境 , 只要方向是对的 , 踏实肯干 , 学校就坚决支持 。 ”张宪省强调 , 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机制应坚持以质量为导向 , 重方向、看过程 。
【激素|张宪省:“不能总跟在别人后边”】[责任编辑: 张梦凡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