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反攻巨头 谁在巨头的“封锁”下成功突围?


|创业公司反攻巨头 谁在巨头的“封锁”下成功突围?
文章图片
图1/7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钟微
来源:连线Insight(ID:lxinsight)
如今 , 创业者面临的最相似的问题往往是 , “当巨头涌入时 , 该如何应对?”
从流量、渠道到资金 , 巨头所拥有的优势毋庸置疑 , 而当它们不断进入全新的赛道时 , 赛道上的创业公司想要生存下来便很难 。
它们更可能面临的结局是 , 成长为独角兽后 , 被巨头收购 , 成为大集团的一部分 。
不过 , 成功突围、实现独立发展的案例也不少 。
美团崛起的过程中 , 阿里曾多次投资、给予资源、派驻高管 , 但最终王兴引入腾讯 , 在博弈中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 。
突围的传奇 , 还有电商领域崛起的拼多多 , 它处于淘宝、京东错位竞争 , 最终用3年时间突破重围 。
近期 , 米哈游也跑了出来 , 借助空白市场的红利 , 它旗下游戏《原神》超越了腾讯的《王者荣耀》 。
其他的案例还有在生鲜领域崛起的每日优鲜 , 在出行领域抓住了机会的嘀嗒 。
尽管困难重重 , 但这些创业公司在与巨头的博弈与对抗中 , 最终跑了出来 , 成为不能忽视的存在 。
巨头阴影下的“米哈游”式突围
三个85后大学生创立的游戏公司 , 一夜之间爆红 , 并拿来与腾讯游戏比较 , 米哈游就这样被置于风口浪尖 。
中国游戏行业走过群雄争霸 , 又到了如今腾讯、网易双巨头的时代 , 无论是安卓还是苹果商店里 , 手游榜单的头部位置 , 都被这两大巨头所占据 。
表面上看来 , 市场格局已定 , 其中没有中小厂商的位置 , 但最终 , 莉莉丝、FunPlus、灵犀互娱等一个个游戏公司 , 在巨头的包围圈中崛起 。
又一个新星出现了 。 根据Sensor Tower公布的数据 , 米哈游旗下《原神》在9月28日上市以后 , 仅一个月时间 , 便在全球手游市场吸金2.45亿美元 , 超越了长期霸占榜单第一位的腾讯《王者荣耀》 。
米哈游不仅成为最年轻的头部游戏厂商 , 在营收上 , 也成为继腾讯和网易之后的第三大游戏公司 。

|创业公司反攻巨头 谁在巨头的“封锁”下成功突围?
文章图片
图2/7
图源米哈游官方微博
最初 , 米哈游并不是一家被看好的创业公司 。 8年前 , 蔡浩宇、刘伟和罗宇皓三名上海交大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共同创建了米哈游 , 当时的启动资金只有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基金会“雏鹰计划”所提供的无息贷款10万元 , 之后的第一次外部融资也仅仅拿到了100万元 。
值得注意的是 , 就在今年下半年 , 腾讯开始接触米哈游 , 提出投资意向 。 据《晚点LatePost》报道 , 一位接近腾讯游戏的人士表示 , 腾讯表达的意思是 , 不管米哈游开什么条件 , 只要能入股就可以 。 但米哈游始终没有松口 , “毕竟它(米哈游)并不缺钱 。 ”
米哈游的破局之路 , 是关于如何做出爆款游戏的故事 , 这里面难以绕过巨头 。
过去 , 中小厂商的手游产品 , 很难在研发实力和发行规模上与巨头比拼 , 这是属于巨头的游戏 。 同时手游本身针对的便是用户的碎片时间 , 一两款产品便足以将这些时间占满 , 这也加大了中小厂商突围的难度 。
中小厂商所能做的是便是品类上的突破 , 或是开发创新玩法 , 或是选择巨头未注意的空白市场 , 米哈游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
在《原神》之前 , 米哈游的支柱是《崩坏学园2》和《崩坏3》 , 这两款游戏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推出 , 并马上吸引了许多国内手游玩家的关注 。
《崩坏学园2》推出时 , 以“萌”为特点的二次元文化手游在国内市场比较贫瘠 , 玩家大多数玩的是日本游戏 。
但《崩坏学园2》在角色设计、人物台词、故事背景等方面 , 在二次元游戏方面做到了当时市场的极致 。
2016年 , 在米哈游公司的4.2亿营业收入中 , 一部《崩坏学园2》就贡献了2.67亿元的收入 , 营收占比超过60% 。
米哈游总裁刘伟回忆道 , 之前许多人认为 , 国产动漫这个领域应该是没有前途的 , 因为过去都赚不到钱 。 但他之后说道:“真的很幸运 , 我们还没撒手 , 时代的机会就来了 。 而这个时候 , 因为此前三年的积累 , 我们恰好是国产动漫游戏最好的代表 。 ”

|创业公司反攻巨头 谁在巨头的“封锁”下成功突围?
文章图片
图3/7
《崩坏学园3》简介 , 图源米哈游官网
在尝试空白市场的同时 , 米哈游还做到了技术研发上的突破 , 这一块不仅是腾讯等巨头相较而言薄弱的能力 , 也是游戏行业的核心壁垒 。
米哈游推出的《崩坏学园3》 , 从之前的横版闯关变成了ACT动作游戏 , 但让玩家们印象深刻的则是建模渲染技术 。
除此之外 , 米哈游在游戏角色渲染、多种模式的光照特效以及大量特殊的细节效果等方面下了功夫 , 在研发上的投入 , 提高了游戏产品的质量 。
从《原神》上也可以看到多重层面的尝试 。
在玩法上 , 传统手游是以通关制为特点的碎片式玩法 , 但《原神》做的是开放世界RPG游戏 , 整个地图联通的同时 , 玩家需要花更多时间探索 。
在研发上 , 开放式世界背后 , 游戏背景宏大 , 故事体系庞大 , 导致游戏造价也更高 。
“《原神》搭建了很大的世界 , 目前只开放到了第二章 , 如果搭建完的话 , 这会是一个非常大体量的游戏 。 ”游戏玩家张晓阳告诉连线Insight 。
开放世界RPG游戏 , 如此大规模、大体量并搬到手机端的 , 米哈游是第一个 。
据《原神》制作组成员和刘伟此前透露 , 《原神》自2017年1月立项 , 研发投入资金高达1亿美元 。
而在《崩坏3》上线时 , 米哈游整支研发团队大概60人 , 刘伟曾预想是否这个人数翻一倍 , 到100多人或150人 , 就有机会把《原神》做出来 。
“开始做这款产品 , 逐渐接触到开放世界的游戏设计 , 我发现我们就像陷入了一个泥潭 , 越陷越深 。 ”刘伟说 , 《原神》团队达到400多人 , 完全超过了他的预期 。

|创业公司反攻巨头 谁在巨头的“封锁”下成功突围?
文章图片
图4/7
《原神》简介 , 图源米哈游官网
自研能力是这些中小型游戏公司突围的关键 , 靠着口碑传播、B站等新兴渠道 , 它们也能创造出巨大的营收 。
但腾讯、网易等巨头的强势 , 在于拥有品牌渠道优势 , 这方面是中小厂商短时间内难以赶超的 。
因此 , 米哈游的成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难以下定论 。
在《原神》之前 , 米哈游的营收支柱是《崩坏学园2》和《崩坏3》 , 这两款游戏曾占据其营业收入的比重达98.82% , 因此这也让米哈游一度面临依赖单一爆款IP的质疑 , 但这一质疑目前依然存在 。
《原神》游戏本身也受到了许多质疑 。 其中一度引起广泛讨论的是 , 主机游戏玩家认为《原神》抄袭了任天堂Switch上的经典游戏《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 , 同时《原神》的开放世界设定 , 只能算作“伪开放世界” 。
不过 , 《原神》已经登陆Switch , 任天堂曾被玩家称为拥有“最强法务部” , 在保护游戏知识产权上十分强势 , 这意味着任天堂官方否认了《原神》对《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的抄袭论 。
这一事件背后 , 是《原神》高关注度带来的种种争议 , 这不仅意味着米哈游还需继续提高游戏研发能力 , 也是其品牌认可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的体现 。
空隙中崛起的生鲜玩家
生鲜电商领域崛起的每日优鲜 , 是在巨头的疏忽中 , 一步步接近胜利 。
2012至2018年期间 , 互联网巨头们的竞争中 , 生鲜电商并不是重点 , 当时仅有阿里布局了盒马鲜生 , 却未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
如今 , 巨头并不重视的这一细分市场走向了风口 , 而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创业公司正在长成独角兽 。
每日优鲜一直属于激进的玩家 。
每日优鲜迄今共获得10轮融资 , 融资总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 早期 , 每日优鲜用补贴的方式快速拉动流量 , 其推出的19.9元爆款车厘子曾掀起生鲜电商领域的一场反击战 , 各家在车厘子直采源头进行了一场战争 。
后期 , 每日优鲜对供应链的构建上也在砸钱 。 更多地与上游资源合作 , 整合供应链资源 。
仅在2017年 , 每日优鲜一边上线便利购并完成分拆 , 单独融到2亿美元A+B轮融资 。 一边又开始做上游供应商招募计划 , 并升级会员业务 。
尽管其中无人货架模式还有许多争议性 , 但在面对变化时 , 每日优鲜一直在迈步 , 这也让其标签反复变化 , 从O2O、生鲜电商到新零售 , 让外界增加了对其“赶热点”的质疑 。

|创业公司反攻巨头 谁在巨头的“封锁”下成功突围?
文章图片
图5/7
图源每日优鲜官方微博
在所有的创新性尝试中 , 每日优鲜还是押对了一个关键点 。 在2015年 , 每日优鲜决定All in前置仓 , 当时 , 这个赛道上仅有这一家开创性地尝试了前置仓模式 。
阿里巴巴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在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提到 , 2016年做盒马前 , 他曾和团队讨论过到底用店仓还是前置仓模式 , 得出的结论是:前置仓算不过来账 。 所以盒马一开始走了线下开店这条路 。
但在此之后 , 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玩家开始不断在前置仓上加码 , 新加入的巨头美团买菜等玩家 , 也大量启用前置仓模式 。
前置仓开设在目标客群周围 , 是能够辐射1-3公里范围的高级线下“仓库” , 除拥有最基础的储存功能外 , 还具有分拣、配送等功能 。
建立前置仓后 , 商品先由中心仓(或批发市场、综合菜场等)运至前置仓 , 一旦有用户下单 , 因为距离用户足够近 , 下单后1小时即可送达 。
这意味着 , 前置仓不光改善了过去生鲜商品周转慢、储藏环境、供需管理能力差、使用环境差等问题 , 还能极大降低冷链物流成本 。
这一创新模式 , 可以说是每日优鲜突围的关键点 。

|创业公司反攻巨头 谁在巨头的“封锁”下成功突围?
文章图片
图6/7

而这些年 , 每日优鲜的竞争对手除了叮咚买菜 , 还有阿里推出的盒马鲜生 。 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曾亲自坐镇上海 , 而这里也是盒马开出第一家店、重点耕耘的大本营 。
盒马通过更低价的蔬菜和水果 , 曾消除了此前每日优鲜形成的价格优势 。
但每日优鲜打造出了水果这一较高客单价的核心品类 , 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来自盒马的竞争 。
往往盒马所在的街道 , 都会有每日优鲜的前置仓 。 这种密集且呈现包围圈的每日优鲜前置仓 , 曾被比喻成 , 如1963年希区柯克导演的惊悚片《群鸟》一样骇人 。 但最终 , 每日优鲜在盒马的攻势中坚持下来 。
每日优鲜在与阿里盒马对抗之时 , 其实不得不背靠另一个巨头 。 这些年腾讯多次投资每日优鲜 , 曾利用公众号、搜索入口、社交广告等为其提供营销上的资源支持 , 同时每日优鲜还与腾讯智慧零售达成了合作 。
2020年 , 每日优鲜正在迎来新的挑战 。 美团、拼多多、阿里等巨头正在进一步加码 , 激烈的竞争下 , 每日优鲜APP平台月活相比往年有所下降 , 用户与流量锐减 。
同时 , 每日优鲜还要面对生鲜电商玩家还未解决的许多问题:前置仓的建仓、物流成本依然高企 , 需要通过庞大的订单量来逐步降低稀释其边际成本 。 生鲜冷链长期以来的高损耗问题还未解决等 。
“百亿规模只是小组赛 , 2020年即将迎来的是淘汰赛 。 ”徐正在五周年内部信中写下这句话 。
在巨头夹缝中崛起的每日优鲜 , 还需要继续面对巨头带来的压力 。 但也可以预见 , 未来每日优鲜需要更多的资金、资源来打赢下半场的战争 , 而腾讯的支持必不可少 , 如何面对资本、利用资本 , 也将成为每日优鲜未来的难题 。
嘀嗒 , 抓住巨头给的机会
业务小众的嘀嗒 , 在打车市场跑出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 , 在巨头让出部分市场时 , 找到了绝佳的进攻节点 。
打车市场的格局早就定下来 , 自2015年初 , 滴滴与快的打车宣布合并 , 之后又收购优步在中国的全部资产 , 滴滴市场份额一度达到90% 。
此时的嘀嗒曾一度陷入危机 , 嘀嗒出行产品副总裁朱敏回忆 , 滴滴和Uber快车进行补贴大战时 , 嘀嗒业务曾一度陷入低谷期 。 顺风车价格本来比快车要便宜50% , 但是补贴完之后快车比顺风车还便宜 。
嘀嗒作为早期玩家 , 但在之后的竞争中并没有多少存在感 。 但嘀嗒的重要投资机构蔚来资本 , 其合伙人张君毅曾说 , 嘀嗒经过了团购大战、顺风车大战 , “是个打不死的小强” 。
努力活下来的嘀嗒 , 遇到了它最重要的机遇 。 那就是押注顺风车市场 。
一位顺风车忠实用户告诉连线Insight , 滴滴顺风车下线之后 , 她开始寻找其他顺风车打车方式 , 于是用上了嘀嗒 , 当时嘀嗒确实通过补贴吸引了很多用户 , 等到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的时候 , 她几乎已经成为嘀嗒的忠实用户了 。
不过 , 如今嘀嗒依然活在巨头的阴影下 。 滴滴重启顺风车 , 业务的恢复很快 。 出租车业务方面 , 出租车业务上 , 滴滴在不久前宣布将重启“快的” 。
嘀嗒还需要更多资金 , 支撑它后续的战斗 。

|创业公司反攻巨头 谁在巨头的“封锁”下成功突围?
文章图片
图7/7
图源嘀嗒宣传片
2020年10月 , 嘀嗒提交了上市招股书 , 其中写道 , 2019年嘀嗒顺风车市占率为66.5% , 占中国顺风车市场最大的份额 。
不过 , 嘀嗒的顺风车业务还未占据完全的优势 。 根据易观数据 , 2020年4月中国顺风车服务平台月活跃用户规模数据显示 , 滴滴依然以5334万人位列第一 , 哈啰以1637.5万人排名第二 , 而嘀嗒仅以557.9万人排名第三 。
用户体验上 , 经历了一番磨难的滴滴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 但嘀嗒还备受困扰 。 连线Insight曾在《抢跑“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 , 脆弱的嘀嗒拿什么说服资本市场?》一文中提到 , 嘀嗒被强行取消订单、订单内违规多拉客等事件 , 一度让嘀嗒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 而这背后 , 也揭示出嘀嗒顺风车利用低客单价进行扩张后所引发的隐患问题 。
两年之间 , 嘀嗒挑战了巨头 , 并在细分领域一度进行超越 , 如今它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 , 面对重新归来的滴滴时 , 该如何继续突围 。
从米哈游 , 到每日优鲜、嘀嗒 , 它们生存下来的方式不一 。 不过都选对了巨头未涉及或并不重视的空白市场 , 不仅闯过了创业过程中的数个关卡 , 也积累了与巨头博弈的生存经验 。
【|创业公司反攻巨头 谁在巨头的“封锁”下成功突围?】创业公司反攻巨头 , 是极具吸引力的故事 。 但市场一直在变化 , 它们需要继续完善商业模式、达成盈利目标、处理好与资本的关系 , 在巨头进一步加码的时候 , 才能够继续存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