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嫦娥回家,给创新再添一把火

【中国|嫦娥回家,给创新再添一把火】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时刻 。 12月17日凌晨 ,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 ,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月球“挖土”壮举 , 反映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创新实力 。 全民的热情围观 , 也必将在更多领域燃起创新之火 。
嫦娥五号23天的揽月之旅 , 可谓“步步惊心” 。 从发射升空到抵达月球 , 再到采集月球物质、由月面点火起飞 , 最后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 , 万里之遥要做到环环相扣 , 复杂和精密程度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 正如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介绍的 , 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 。 首次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 , 首次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 , 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 , 首次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 , 首次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 其中任何一个首次 , 都处于当今世界的科技前沿 , 这正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奇迹 。
奇迹出自不懈的创新 。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 完成这样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 , 没有太多可以直接拿来吃的“现成饭” 。 就拿“绕、落、回”三步走规划来说 , 正是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 , 按照时间节点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 大大小小的关键技术、纷繁复杂的流程组织都要靠自己一步步摸索、一点点突破 。 在这次登月“挖土”过程中 , 还有一个细节让中国人热血沸腾 , 那就是在月球上展开仅重12克的五星红旗 。 别看只是亮出一面旗帜 , 在恶劣的月球表面环境下要让它保持挺括和鲜艳并不容易 , 这同样需要航天工作者的刻苦攻关 。 不仅仅是嫦娥 , 北斗、神舟、天宫、天问……这些创新科技正成为助力民族复兴巨轮破浪前行的强大引擎 。
奇迹同样离不开开放和合作 。 不拒众流 , 方为江海 。 我们的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 , 绝不能关起门来搞 , 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 探月工程也不例外 。 这次取回的月壤样品 , 有一部分将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共享 。 正是本着为全人类谋福利的精神 , 中国一贯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 , 积极开展有关国际交流与合作 , 分享航天发展成果 , 以开放包容姿态推进国际合作 , 促进外空探索和利用 。 这样的开放合作态度 , 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科技领域的体现 。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 , 这是一堂科技公开课 , 提升了我们的整体科技素养 , 激励着我们不断创新 。 第二宇宙速度、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三维传热烧蚀……一个个拗口的航天术语逐渐被人们知晓 , 无形之中也在很多人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 嫦娥五号采回的部分月球土壤样品将入藏国家博物馆 , 并向公众展示 , 进行科普教育 。 前几天 , 一名95后小姑娘成了网红 , 她就是文昌发射场最年轻女指挥员、嫦娥五号探月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周承钰 。 这体现了一种传承 , 而这样的传承离不开丰沃的科学土壤 。 在更多的领域 , 探月工程的创新精神也将激励我们攻克更多“卡脖子”的难关、创造更多的奇迹 。
作者:逯海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