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美团被指会员被杀熟,互联网“杀熟”为何屡禁不止


新浪科技综合|美团被指会员被杀熟,互联网“杀熟”为何屡禁不止
文章图片
图1/1

来源:经济观察网
采访人员/任晓宁
12月17日下午 , “漂移神父”发文称购买美团会员后被大数据杀熟 , 迅速上了微博两条热搜 , 截至发稿 , 热搜阅读量超过6亿 。
当天 , 美团做了回应 , 称由于软件存在定位缓存导致配送费差异 。 但网友并不满意 。 热搜下 , 一条点赞超过3000次的网友回复说 , “明明就是杀熟 , 却还编个借口 。 各个平台都有这样的情况 , 可是曝光也不整改” 。
【新浪科技综合|美团被指会员被杀熟,互联网“杀熟”为何屡禁不止】经济观察网采访人员在各个平台搜索 , 被网友指责大数据杀熟 , 是互联网行业一个老生常态 , 屡屡曝光 , 却又屡禁不止的现象 。 美团杀熟热搜下 , 饿了么、京东、携程、天猫等互联网公司都被指出 , 有杀熟现象存在 。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告诉采访人员 , 大数据杀熟符合价格歧视的特征 。 目前 , 《反垄断法》和《电子商务法》都对大数据杀熟有禁止规定 , 并有处罚措施 。 但因为行为隐蔽性 , 大数据杀熟很难被认定、被调查 。
目前为止 , 所有被网友指责的互联网公司均否认自己大数据杀熟 。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采访人员 , 前几年 , 大数据杀熟现象更多 。 但他觉得 , 最近一两年 , 理论上 , 知名企业应该不再敢做这件事 , “对品牌损伤非常大 , 得不偿失 。 ”根据他此前做过的舆情调查 , 用户对于大数据杀熟的评价 , 基本都是负面一片 , 这种环境下 , 大企业会有所约束 。 他觉得 , 有可能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 , 让用户误以为是大数据杀熟 , 也是有可能存在的 。
美团会员被指杀熟
12月17日至18日 , 美团因涉嫌会员杀熟引起热议 。
一位名为“漂移神父”的作者 , 发出了《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文章 , 指责美团会员杀熟 。 他称 , 开通美团会员后 , 用美团外卖点餐配送费上涨 。 按照他的描述 , 他经常在一家驴肉火烧店点外卖 , 此前 , 这家店的配送费没有超过3元的时候 。 就在他开通会员后 , 12月9日12点30左右 , 配送费居然变成6元 。
17日下午5点 , 美团回应说 , 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 , 通过与用户进一步确认 , 发现是由于软件存在定位缓存 , 错误地使用了用户上一次的历史定位 , 与用户实际位置产生了偏差 , 导致了配送费预估不准 。
对于美团的回应 , “漂移神父”认为 , 美团态度很诚恳 , 但他对于此后的美团方面的公开声明 , 却不认可 , 认为有点敷衍 。 他认为 , 12月9日发生的配送费上涨可以用定位缓存解释 , 但12月11日依然存在的配送费差额 , 很难用位置缓存解释得通 。
之前美团酒店业务也被指控大数据杀熟 。 2018年 , 新华社报道美团酒店存在不同账号不同价格的现象 。 2019年 , 科技日报也称美团存在大数据杀熟情况 。
12月18日 , 美团股价下跌2.18% 。
不止是美团
美团会员杀熟热搜下 , 多位网友站出来曝光自己被互联网公司大数据杀熟的案例 。
有网友称 , 其老公购买京东会员后 , 同款商品的优惠 , 每次都比她少 。 还有网友称 , 在饿了么点了三四次29.9元套餐后 , 这款套餐涨价为39.9元 , 过了一个月不使用饿了么后 , 套餐降价了 。
此外 , 携程、飞猪、去哪儿等OTA网站几乎无一幸免 , 都因大数据“杀熟”屡次被送上热搜 。 不断有网友称 , 在搜索机票或酒店过程中 , 其价格会随着搜索次数增多而涨价 。 天猫、滴滴以及一些音乐平台 , 也都被曝出存在大数据“杀熟”的问题 。
去年3月 ,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调查显示 , 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 , 大数据“杀熟”现象很普遍 。
多次出现 , 却又屡禁不止 , 大数据杀熟为何难以禁止?
一个客观事实是 , 大数据杀熟很难被发现 。 大数据杀熟技术原理是 , 通过平台收集的海量用户信息 , 对用户进行精准识别 。 对消费能力高、消费意愿强的用户展示更高的价格 , 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
“互联网公司早期用过高的价格去补贴市场 , 后期往往有收回成本或者追求高利润的冲动 。 ”游云庭认为 , 这种冲动下 , 有可能会出现大数据杀熟的事情 。 不过 , 企业是不会自己承认杀熟的 。
《电子商务法》规定 , 针对消费者个人特征提供商品、服务搜索结果的同时 , 要一并提供非针对性选项 , 通过提供可选信息 , 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 明确违反规定的 , 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 没收违法所得 , 可以并处罚款 。 可以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 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
屡禁不止的难题
今年11月10日发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 , 也特别提到了大数据杀熟 。 征求意见稿规定 ,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 , 可能会基于大数据和算法 , 对新老交易相对人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 。 不过 , 征求意见稿也规定 , 如果平台经营者是针对新用户的首次交易在合理期限内开展的优惠活动 , 则可以不被认定为差别待遇行为 。
游云庭告诉采访人员 , 如果在反垄断法下执法 , 政府是有权利审查大数据杀熟的 , 可以要求企业自辩 。 审查的难点在于 , 如何认定企业是否大数据杀熟 , “需要政府有数据审计能力 , 这是一个比较有技术含量的活儿 , 国内能做这件事的机构不超过10个” 。
目前 , 上过热搜的涉嫌大数据杀熟公司 , 无一例外 , 无一承认 。
对于用户 , 如果认为自己被大数据杀熟 , 也有起诉的权利 。 不过 , 一般起诉期会很长 , 费用较高 , 并且用户需要调查取证 , 一般也没有这种能力 。 游云庭告诉采访人员 , 用户现在最高效的办法是向政府部门举报 , 再由政府去调查 。
“下一步政府如果想去监管这件事情 , 可以采购第三方会计事务所的资源 , 来对互联网公司进行数据审计 。 大数据杀熟不是主观判断 , 用事实查出来程序设计和数据设置的确有问题 ,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 ”
目前 , 国内尚未出现大数据杀熟相关的判例 。 游云庭认为 , 即使政府部门审查或处罚 , 也很难杜绝此类事件继续发生 , “被抓住的可能性很小 , 所以这种情况应该会一直出现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