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为什么入冬后猝死事件多发?
入冬以后 , 多起猝死事件引起人们关注 。 看上去健康的人为什么会意外猝死 , 猝死能预防吗?
澎湃新闻12月19日报道 , 近日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47岁员工在健身房外猝死 。 据该公司回应 , 这名员工走出健身房后被发现晕倒在沙发上 , 公司其他人员虽立刻安排急救措施 , 但急救人员到场查看时该男子已不幸离世 。
新民晚报报道 , 12月16日下午2时许 , 一辆白色面包车停在浦东新区华申路富特北路路口久久没有开动 。 有市民上前查看情况 , 发现面包车驾驶员已经昏迷 。 经到场医护人员确认 , 该驾驶员已无生命体征 , 系猝死 。
猝死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9年的一项数据 , 中国每年死于心脏猝死的人数约60万 。 换算一下 , 每天有1600多人猝死 , 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个人的生命因此进入倒计时 。
运动性猝死在当下越来越高发
什么是猝死 , 为什么会猝死?
简单理解 , 猝死指的是表面上健康的人没有预期地突然死亡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科主任费爱华告诉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 猝死有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之分 。 目前公认发病1小时内死亡是心源性猝死 , 非心源性猝死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约6小时之内 , 有过度劳累、脑血管病、酗酒、服用药物等原因 。
所谓运动性猝死 , 一般指的是在运动时突然死亡或者在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的死亡 。 “(运动性猝死)在当下越来越高发 , 年轻病例越来越多见 , 值得引起重视 。 ”费爱华说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崔松把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脑源性猝死、肺源性猝死 , 具体表现如心肌梗死、中风、肺栓塞等 。
在这当中 , 心源性猝死的占比最高 , 达到八九成 , 而心肌梗死又是心源性猝死中最为多见的 。
崔松分析 , 之所以发生猝死 , 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首先值得注意 。
天气寒冷是诱因之一 , 因此冬季也是猝死的高发季节 。 寒冷时人体基础状况较低、血管弹性较差、血压易于骤然升高 , 加上室内外温差过大 , 都极易引发心源性猝死 。
同时 , 相关家族病史 , 也是猝死高发的因素 。 在男性和女性之间 , 男性猝死的风险更高 。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吸烟等基础疾病和习惯 , 都是猝死高发的诱因 。
“这些因素中 , 占得越多 , 风险越大 。 ”崔松说 。
胸闷、胸痛是猝死的一大预警信号
猝死能预防吗?
费爱华直言 , 许多猝死病例是可以避免的 。 人的身体常会释放警示信号 , 关键在于 , 个人能否引起高度重视 , 及时诊疗 。
“很多年轻人或者自认为身体很好的成年人 , 都会觉得小毛病不要紧 , 平时有个胸闷、胸痛、头晕眼花都是正常的 , 没及时就医 , 最终引发悲剧 。 ”费爱华说 。
她说 , 平时活动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 , 发作时间延长 , 就要有警觉 。 有时尽管通过休息可以得到缓解 , 但这种现象背后 , 也在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 , 有必要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诊疗 。
“胸闷、胸痛是猝死的一大预警信号 , 背后有诸多潜在的未发现的猝死风险疾病 , 如冠心病、肺栓塞、心肌梗死、夹层动脉瘤等 。 ”她说 , 而心慌、晕厥、不明原因疲乏等 , 也是猝死的预警信号 。
有了预警 , 就应该引起重视 , 前往医院检查诊断 。 费爱华说 , 当然 , 不排除一些心理原因 , 如因工作带来的焦虑、紧张、睡眠不足等引起了上述症状 , 但都需要引起重视 , 让身体得到及时休息或诊疗 。
“不要相信感冒了 , 跑个步、出个汗就好了”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人 , 大都热爱运动和健身 , 这本是好事 , 但应有科学的运动方式 , 否则危险就会浮出水面 。
费爱华说 , 运动前最好进行一次风险评估 , 可前往医院做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 , 通过边跑步边监测的形式评估身体状况 , 再结合其他检查看看自己有无心脏早搏、冠心病等血管异常疾病 。 检查之后 , 再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
对于老年人 , 费爱华特别指出 , 早晨寒冷、大风天气时切勿出门运动 , 最好等太阳出来之后再出门 , 户外运动也应选择好天气 。 “一些有冠心病的老年人 , 本来就存在心血管狭窄 , 而天冷的情况下 , 血管再度收缩易引发心肌缺血 , 极易引发心绞痛 。 ”
有感冒或发烧的人 , 生病期间建议不要运动 , 这样容易诱发心肌炎 。 费爱华说 , “不要相信感冒了 , 跑个步、出个汗就好了这样的错误信息 。 ”
所有运动当中 , 跑步甚至跑马拉松正在中青年人群中流行 , 每年因跑步猝死的案例不在少数 。
运动专家认为 ,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运动员 , 都要讲求一个“度” , 不要轻易超越上限 。 通常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 , 起码需要有半年的积累 , 而参加全马起码需要一年以上训练量 。 切勿逞一时之强 , 运动量过大 。
AED太重要了
除此之外 ,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多位专家呼吁在公共场合及部分重点场所 , 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 , 普通人也应学会使用方法 。
研究表明 , 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 , 若在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3-5分钟内进行AED 除颤 , 可使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达到50%-70% 。 在此之后 , 每延迟1分钟 , 其生存率就会降低7%-10% 。
可见 , 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几分钟 , 发生心源性猝死时 , 如果能够及时用上AED , 情况可能会大不一样 。
【澎湃新闻|为什么入冬后猝死事件多发?】“绝大部分心肌梗塞发生在医院之外 , 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及健身房等重点场所应该配备AED , 这太重要了 。 ”崔松说 。
推荐阅读
- IT|为什么感染飙升但死亡人数有限?研究显示T细胞可防止奥密克戎引发重症
- 德尔塔|为什么感染飙升但死亡人数有限?研究显示T细胞可防止奥密克戎引发重症
- 地球|没有了人类,地球气候环境会怎样|澎湃问吧年度盘点(上)
- 新闻|(暂不发)2021新闻年历|你不停翻着新闻,寻找时间的故事
- 生活|2022,你为什么需要一块华为 WATCH GT3?
- 新闻|祝贺!我国成功发射天绘-4卫星
- 飞船|2021中国航天年度照片,每一张都让人心潮澎湃
- 手机|小米将五年研发投入翻倍至千亿“死磕技术” 自研芯片澎湃P1主攻充电续航
- 记忆|为什么现在的年度听歌报告,越来越好哭了?
- 宝将|相互宝将于明年1月关停,华为回应6亿元成立精密制造公司,俞敏洪正式进军直播带货,台积电1nm工厂敲定,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