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网络大病互助计划怎么“病”了?
_原题是:网络大病互助计划怎么“病”了?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邓雄鹰
近日 , 以相互宝为代表的网络大病互助计划遭遇用户规模负增长 , 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
相互宝最新的一起公示分摊中 , 参与分摊人数降至1.03亿人 , 较前一期下滑1.73% 。 虽然用户规模仍然庞大 , 这一下降却具有较强的标志性意义 。 这是相互宝参与分摊人数连续两期环比负增长 , 亦为首次出现较大程度的环比负增长 。
实际上遭遇用户增长瓶颈的网络大病互助计划不只有相互宝 。 以大型互联网平台旗下的互助计划为例 , 美团互助用户数今年也进入下行通道 , 12月19日用户数为1546万 。 水滴互助更是自2019年起便逐步下行 , 最新一期分摊会员数1312万人 , 不到2019年高点4352万人的三分之一 。
与用户规模负增长对应的是 , 大病互助计划分摊金额在持续上升 。 一位2019年6月加入相互宝的用户分摊金额显示 , 2019年6月分摊金额仅0.84元 , 2020年11月增至9.66元 。
网络大病互助计划大热之后集体陷入增长困境 , 主要有四点原因:一是用户的绝对数量有限 , 用户规模在发展初期迅猛上涨后必然会进入调整周期;二是互助计划是事后分摊机制 , 随着时间推移 , 这种滞后效应导致整体出险率增加、分摊金额上升 , 进而导致更多健康人群选择退出计划;三是网络互助计划本身的吸引力下降;四是市场上各类互助计划数量众多 , “蓝海市场”已渐成“红海市场” 。
实际上 , 网络大病互助计划一直就存在会员数增长快但脱落率也高的问题 。 加入网络互助的人群有的是一时兴起加入 , 随着时间推移和分摊次数增加 , 一些对互助机制理解有限和后续分摊费用预估不足的用户就会退出 , 这种用户特性也推动了网络大病互助计划加速洗牌 。
诚然 , 我们需要客观看待网络大病互助计划参与人数下降 , 但另一方面 , 更要重视网络大病互助计划调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 例如 , 大病互助分摊人数下降后 , 分摊金额未来将如何上升?以低门槛为卖点的大病互助计划是否仍有吸引力?大病互助计划未来将向何处去?
除了参与人数下降 , 大病分摊金额问题也如影随形 。 一位从业多年的寿险人士分析 , 根据保险公司的经验 , 通常会在客户投保5年后开始看到有理赔申请 , 并逐渐增多 , 互助平台可能也会有同样特征 , 相关纠纷会在互助计划设立5年后慢慢增多 。
从兜底机制来看 , 保险公司对保户有破产保护机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规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 除因分立、合并或者被依法撤销外 , 不得解散 。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 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 , 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 大病互助计划则不然 。 一旦存留会员和需要领取互助金的人群出现失衡 , 不排除互助计划面临调整和结束的风险 。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 , 网络大病互助计划覆盖了逾亿人群 , 虽然不是真正的保险 , 但内核仍然是管理风险 , 为促进大病互助计划的持续稳健发展和防范风险 , 有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
【证券时报网|网络大病互助计划怎么“病”了?】从这个角度来说 , 当前既是网络大病互助计划的调整期 , 更是规范化运作的机遇期 。 一方面 , 网络大病互助计划平台应该密切关注用户动向 , 采取积极举措保证互助计划运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也应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 有业内人士呼吁将网络大病互助计划纳入监管 , 进一步规范大病互助计划的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要求 。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来强化互助行业风险管理 , 每年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互助计划的人群特点、资金分摊和赔付情况进行精算分析并形成报告 , 报告对所有会员公开 , 供会员了解和评估所在互助计划的运营情况 。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
- 上海|上海供水热线与城投水务官网合并上线,一站式服务更便民
- 数字化|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服务|互联网+税务让服务更优质 杭州代开发票税务进入新局面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
- 协同|网文论︱网络文学与AI写作:人机协同演化时代的文学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