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科学能否解决贫困问题?

北京时间12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受灾最严重的当属那些最贫困的国家 。它们不仅受到新冠的冲击最严重,国家经济也遭到了巨大破坏 。
在疫情发生之前,全球贫困率已经连续40年保持下降趋势,甚至不足1981年的四分之一 。但在2020年,这一下降趋势被打破,近1亿人重新回到了“极端贫困”的状态,即日均生活费不足1.9美元(约合人民币12元) 。没人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恢复过来,或者是否还有恢复的那一天 。
即使是在美国,就算有数万亿联邦疫情缓解金的加持,经济复苏也并未实现“人人平等”,女性、黑人和其他弱势群体就被抛在了身后 。
视点·观察|科学能否解决贫困问题?
文章图片

图1:近几十年来,尽管人口持续增长,但全球各地的极端贫困人口(日均生活费低于1.9美元)绝对数量都发生了大幅下降 。在新冠疫情发生前,人们原本预测这一下降趋势将至少保持到2030年 。

不过好消息是,如今我们有了更有效的工具和项目来对抗贫困及不平等现象 。这都要归功于一场针对传统商业行为的“沉默的抗议”,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活动家和政府官员开始参与其中 。
这种民众思维方式的转变又叫“循证政策制定运动”,最早可追溯至100多年前 。但美国Pew信托会“结果优先倡议”项目主管莎拉·杜布指出,这种转变真正开始发生还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税收收入遭受重创之时 。“各国都开始寻求可帮助他们对有限资源加以利用的工具或流程 。”而循证政策制定法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于通过“良好的干预、惯性、直觉、党派政治和人际关系”推行大量以传统方式设计的社会支持项目,该方法旨在通过应用科学方法检验项目有效性 。
一度十分流行的“恐吓从善”干预法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该方法试图通过向有犯罪倾向的年轻人展现监狱的恐怖之处,引领他们回到正途 。这听上去似与常识相符,但研究人员利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析时却发现,这种方法不仅引人向善的作用不大,反而提高了犯罪率 。如今绝大多数地区都已弃用了这一做法 。
利用随机对照法评估社会项目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如今已是最强大的循证工具之一 。此外,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奖颁给了对“自然实验”的利用,即相似的群组是否得到干预完全由偶然事件决定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新泽西在1992年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隔壁的宾夕法尼亚州则没有 。而后续对这两个州就业率增长情况的分析显示,用工成本提高并不会导致就业率降低,这与许多传统经济学家的预测完全相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