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小河公主”来源之谜( 五 )
伊弟利斯告诉采访人员 , 考古发掘发现小河墓地从上至下共分为五层 , 到2005年2月最终发掘了167座棺木 , 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干尸 , 碳十四测年表明整个墓地使用年限为距今约3980—3540年 , 跨度约500年 , 这暗示最底层出土的人很可能是这一地区最早的定居者 , 而最上一层青铜时期带有欧洲人体质特征的“小河公主”的发掘引起了全球考古学家的兴趣 。
文章图片
伊弟利斯(图中) , 朱泓(图右)在小河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工作 。 受访者供图
伊弟利斯说 , 根据小河墓地的上层遗存 , 反映的应是墓地晚期的文化面貌 。 从棺木形制、死者裹尸斗篷、随葬的草编篓、麻黄枝等文化因素分析 , 小河墓地与1979年在孔雀河北岸发掘的距今3800年左右的古墓沟第一类型墓葬、1980年在罗布泊北发掘的铁板河墓葬发现的 “楼兰美女”有不少共性 , 楼兰美女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具有欧亚西部特征的女性干尸 , 也在距今3800年左右 。
学界一种普遍观点是 , 距今4000年前的青铜器时代 , 有欧罗巴人种先到了塔里木盆地 。 有考古学者认为 , 这是印欧人种中一支古老的吐火罗人 , 他们的文化源于印欧人的发祥地 , 即西方的里海、黑海北岸的颜纳亚草原文化(距今5300年前) 。
开棺验尸后 , 朱泓认为 , “小河人群总体是个混杂人群 , 既有东部欧亚 , 黄种人成分 , 也有西部欧亚 , 白种人成分 。 墓地底层(四-五层)最早期的小河人个体 , 黄种人的成分占比要高些 。 墓地上层(一-三层)晚期的小河人 , 白种人成分增加了一些” 。 朱泓解释说 , 小河人群早期保存的干尸较少 , 但从骨骼特征来看也完全能观察出来 。 黄种人特征是脸宽颧骨高 , 鼻梁低 , 面部比较大 , 长得像晚期 “小河公主”那样的眼窝深陷 , 鼻子尖而高 , 嘴唇薄且细长的 , 在早期是极少的 。
为了进一步揭开小河人群的来源问题 , 构建新疆古代居民种族分布以及演化的历史 , 2004年9月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 , 正式开展合作研究 , 项目负责人由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和朱泓共同担任 。
吉林大学生科院高级工程师李春香说 , 考古人员在古DNA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 对小河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了采集 。 2005年 , 吉大古DNA实验室选取了92例保存完整、没有裂缝和磨损的骨骼和牙齿进行DNA测试分析 , 并获得了57个人类个体的线粒体高可变序列 。
被“隔离”的古代人群
对小河群体的DNA测序和相关结论 , 走过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
推荐阅读
- 市场资讯|“真·网红”马斯克:一个特斯拉哨子30万,大红内裤遭秒光
- Samsung|三星电子延迟发布最新智能手机AP“Exynos 2200”
- 安全|温州一超市遭“比特币勒索病毒”攻击,储值系统瘫痪
- 大餐|把温暖“爱心餐”送到防疫一线 美团助力天津抗疫
- 一财网|28页文件“上书”英国监管机构 英伟达收购Arm进入最后博弈
- 产业|“抢早”打下第一桩!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强势开局
- 识别|外卖界又一黑科技 饿了么计划2022年覆盖100000顶智能头盔
- 张江|人工智能岛:洞见未来,高能“岛核”带动周边
- 建设|上海徐汇漕河泾开发区将建“AI公园”
- 架构|一“融”解千愁,SASE因何成为未来网络安全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