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小河公主”来源之谜( 八 )


朱泓认为 , 带“古”字号的研究 , 比如古人类 , 古动植物、考古学、古地质学 , 都是得到了少量的古代材料 , 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 , 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 这还是属于推论 , 轻易不太能达到终极真理 , 还需要更多的验证 。
李春香认为 , 小河人群的隔离原因地理环境可能只是一方面 , 考虑到有文化的频繁交流 , 它的隔离也可能与宗教信仰有关 。
墓地|“小河公主”来源之谜
文章图片

朱泓(图左)在给“小河公主”开棺验尸 。 受访者供图
“生物演化是为了适应环境和更好的生存繁衍 , 从早期基因交流上看 , 有替代、有融合 , 也有种群瓶颈效应下的隔离人群 , 都是不同的模式 , 怎么发生的 , 当时发生了什么 , 是很有趣的现象” , 崔银秋也认为如何解释也是接下来工作的一个重点:已经做完的小河墓地底层(4-5层)揭示的是小河早期人群的来源问题 , 小河墓地上层(1-3层)的分析还在进行中 , 将为解决后期小河人群的东西方谱系混合的过程 , 以及他们的迁移路线提供线索 。
“古DNA研究领域 , 国内外的成果都在不断增加数据 , 整个的遗传背景已经构建出来了 。 随着技术的进步 , 新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之前无法解释的问题” 。 另外 , 崔银秋认为 , 古DNA在探索史前不同文化人群迁徙与交流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 然而 , 古DNA本身并不能回答人群迁徙的动因 , 古DNA的最大价值也必须依靠与考古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交叉才能充分实现 。 小河墓地就是多学科研究的特别好的例子 。
崔银秋讲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 “我们发现小河人群的牙结石很多 , 有的大得像个套一样 , 这可能跟小河人所处的环境或食谱有关” 。
崔银秋说 , 通过对小河人古蛋白质组序列的测定 , 可以证明其牙齿中的乳蛋白的来源是牛或者羊 , 很有意思的是 , 回头去查小河个体的基因组会发现 , 虽然他们大量地消费乳制品 , 但是小河个体并不具有现在西方个体常见的乳糖耐受基因 。
之前 , 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教授杨益民团队发表过文章 , 在小河遗址中发现了牛奶发酵的方式 , 古人首先用乳酸菌和酵母菌处理牛奶 , 制成一种特殊的酸奶——开菲尔 , 然后将其加工成奶酪来吃 , 小河蛋白质组的研究正好验证了小河个体并不具有乳糖耐受基因 , 但是他们仍然可以通过乳蛋白的发酵技术来消化这些乳蛋白 。
从事古蛋白组研究的吉大生科院教师徐阳认为 , 交叉学科运用起来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 传统的考古学研究更多的依赖于遗址中人类动物等遗骸的形态学鉴定 , 墓葬形制以及陪葬器物等特征 , 对研究人员的经验具有很高的要求;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采用一套标准的实验流程 , 将遗址中保留的生物信息(包括DNA , 蛋白 , 有机残留物等)从骨骼 , 牙齿 , 牙结石 , 陪葬器物 , 甚至土壤中提取出来并进行分析 , 从而获取古代人群遗传和文化相关的直接证据 , 来证实一些或者排除一些假说 , 能够更真实地回答人类历史文化演变的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