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榕|巨头接连入局,疫情趋于平稳 “黑马”腾讯会议能否持续狂奔?

每经采访人员:刘玲 每经编辑:陈俊杰
2019年12月25日 , 腾讯会议在北京正式发布 , 定位于一款音视频会议场景的SaaS产品 。 彼时 , 腾讯会议团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到2020年底DAU(日活量)可以达到5万 。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 线上办公的需求快速增长 , 让腾讯会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1000万的日活量 , 比原来的目标翻了几百倍 , 成为腾讯B端产品的一匹“黑马” , 并且迅速出圈 。 这似乎在腾讯内部也是从未有过的战绩 。
不过 , 外界也有声音称 , 腾讯会议的成功是“时势造英雄” 。 近日 ,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坦言 , 如果不是疫情下用户需求的极速增长 , 腾讯会议的确不可能发展得这么迅猛 , 至少不是今年 。
在疫情期间 , “生于云 , 长于云”的腾讯会议经受住了考验 , 其诞生只有一年 , 但这场阿里巴巴、梦网科技、字节跳动等巨头参与的在线办公用户争夺战远未结束 。 在疫情趋于平稳后 , “黑马”腾讯会议未来能否持续狂奔?
“突如其来的疫情 , 其实是一次大考”
腾讯会议上线8个月后 , 用户过亿 , 这虽有“时势造英雄”的运气成分 , 而换个角度思考 , 腾讯会议起初为5万DAU设计的系统 , 是怎么保证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快速地扩容、调整整个架构 , 以配合客户端快速支撑过千万用户的?
吴祖榕用了六个字回答 , “生于云 , 长于云 。 ”他表示 , 在腾讯会议的孵化期 , 腾讯只投了1.5个后台开发 , 花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整个腾讯会议的后台体系搭建 , 背后的核心技术就来自于腾讯云原生一系列的技术组件 , 包括存储层、逻辑层、接入层等基础设施 。
实际上 , 腾讯会议起初的设计是一款服务于B端的SaaS产品 , 用于提升跨企业、跨区域沟通和协作效率 。 不过 , 在今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之时 , 腾讯会议团队便向公司请示能否放开付费才有的会议能力 , 随后便先后免费开放100方和300方视频会议能力 , 帮助应急指挥沟通和社会远程协同 。
紧接着大量C端用户涌入腾讯会议 , 不到两个月时间 , 腾讯会议就达到了1000万的日活 。 不过 , 真正的挑战随之而来 , 2月3日 , 春节假期结束后第一天 , 全国开始复工复学 , 当日上午9点 , 海量用户瞬间涌向腾讯会议 , 但发现自己根本进不了会议室 。
当天所有互联网视频会议服务供应商都崩了 , 腾讯会议也难以幸免 。 海量的用户需要更高强度的扩容 , “于是 , 白天的时间里我们在做大量的扩容 , 到了夜里就开始对产品性能等做大量的优化部署、开发 , 凌晨开始对当天所做的所有变更、代码优化做压力测试 。 这样日以继夜循环了一两周 , 我们完成了扩容、稳定了后台服务 。 ”吴祖榕说 。
在吴祖榕看来 , 日以继夜扩容的背后涉及到非常复杂的调度 , 因为腾讯云储存了大量的弹性资源 , 才有了腾讯会议8天扩容10万台云主机的故事 。 “突如其来的疫情 , 对于腾讯云来说 , 其实是一次大考 , 爆发式增长的用户请求规模、流量是前所未有的 , 它要考验的不仅是云本身的产品 , 还考验了云资源的管理、调度、云原生这些组件的产品能力等等 。 ”
从To C回归到To B
线上办公需求暴增 , 叠加“免费向用户开放”的策略 , 让腾讯会议成为了腾讯B端产品的一匹“黑马” , 也让其迅速出圈 。 但随着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稳定控制 , 学生开始回到学校课堂 , 企业员工回到办公室 , 线上办公、教学的需求回归日常 。
“在下半年的时候 , 我们的数据确实有一段时间下滑 。 不过到了后期就基本稳住了 , 现在每个月在逐步增长的过程中 。 ”吴祖榕说 , “大家开始理解、熟悉这个工具(腾讯会议) , 也演化出了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使用方法 。 整个线上办公的趋势 , 因为疫情的环境 , 使得它提前了 , 接下来会是一个稳健的增长过程 。 ”
数据显示 , 腾讯会议发布245天(8个月)用户数突破1亿 。 与此同时 , 国际版VooV Meeting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上线 。
经历高光时刻的腾讯会议需要思考下一步怎么走 , 以及如何商业化?
于是 , 在今年9月10日 , 腾讯会议公布了企业版 , 最高支持2000人同时在线 , 采用年费形式收费 , 与此同时 , 还发布了会议室连接器、以及新一代智能会议室解决方案“腾讯会议Rooms”等 。
【吴祖榕|巨头接连入局,疫情趋于平稳 “黑马”腾讯会议能否持续狂奔?】“其实是回到我们最初想做的一件事情:希望服务好B端客户 , 能够对企业用户提供一个高层次的SaaS产品 。 ”吴祖榕说 , “在企业服务内部 , 他们对通信产品的使用不像C端 , 两个点对点聊天就可以了 , 他们需要更多的服务、更多的智能化管理、更高品质 , 这都是围绕B端产品要去做的 。 ”
也就是说 , 相比于服务C端消费级用户带来的高市场占有率 , 为具备IT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的企业组织服务也是腾讯会议的核心目标群体 。
而服务于B端客户并非易事 , 因为不同行业诉求不同 , 服务的难度也有所提升 。 吴祖榕坦言 , 在服务B端客户的过程中 , 确实有很多场景需要定制化 。 “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 , 企业原来内部会议的使用模式和方法跟我们产品理念的差异 。 对团队而言 , 最大挑战还是去理解客户 , 然后将大家的需求抽象出来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其他合作伙伴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 ”
对于收费 , 吴祖榕还提到 , 腾讯会议承诺在疫情期间免费开放的 , 但未来可能收费 。 当问及C端的收费模式之时 , 吴祖榕仅表示 , C端目前的盈利模式没有太多的讨论 , 主要还是围绕B端 。
巨头接连入局 , 未来能否继续狂奔?
在视频会议行业 , Zoom最为代表性 , 可谓是全球视频会议软件业的扛鼎之作 , 也是中国视频会议企业模仿、学习的对象 。 2019年4月 , Zoom在纳斯达克上市 , 到年底 , 其市值就较上市当日已经高出了20亿美元 。
据IDC发布《2018年中国协作与视频会议市场跟踪报告》及IDC产业研究院数据 , 国内以云视频会议为代表的软件会议市场规模约133亿元人民币 , 在增速上 , 未来5年的CAGR为25% 。
目前 , 我国传统硬件视频会议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 , 近80%的市场份额被华为、苏州科达、Poly、Cisco占据 , 集中度较高 , 市场“蛋糕”基本被切分完毕 。 而云视频会议市场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 此前有好视通、小鱼易连、全时、展视互动、Cisco、会畅通讯等几大厂商 , 不过市场竞争格局分散 , 暂未形成一家或几家独大的局面 。
而巨头企业也看到了视频会议这一赛道的新机会 , 前有腾讯和知名云通信服务商梦网科技接连入局 , 分别推出腾讯会议、梦网云会议 , 后有阿里巴巴在今年4月份推出阿里云会议 , 角逐国内视频会议市场 。
从疫情下整个视频会议市场来看 , 工具是许多竞争对手都具备的 , 腾讯的差异化优势在哪?吴祖榕表示 , 除了音视频通信的品质和整个产品体验设计容易上手之外 , 还有腾讯在C端传播的优势 , 腾讯会议可以在微信小程序入会、微信一键入会等 。
的确 , 腾讯会议用户量的快速增长 , 除了新冠疫情的助推 , 与腾讯在通讯社交领域多年积累也有关系 。 不过 , 横向对比其他巨头企业的视频会议产品 , 也都有自身的差异化优势 。 比如 , 阿里云会议功能非常丰富 , 日历集让用户的会议日程更加清晰;而梦网云会议则主打“高保密”和“电信级” , 号称以保护用户隐私安全为首要任务等 。
后疫情时代 , 诞生一年的腾讯会议想要在互联网巨头不断入局之下持续狂奔 , 其实还需要做很多 。
吴祖榕表示 , 未来技术上新的变化主要分两块 , 一是核心能力的持续打造 , 围绕音视频的核心体验 , 尽量实现在400毫秒内完成端到端的通信 , 如果小于200毫秒会更好 。 再就是降噪 , 解决听得见、听得真、看得真的问题;还原线下会议氛围等 。 二是多方实时通信的能力 , 去做更多的延展 , 比如企业通讯录的后台管理能力、对企业版开发的云录制等 。
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