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原材料成本高压下 涨价并非厨电企业的唯一选择

本文来自艾肯家电网
作者:以沫
【新浪科技综合|原材料成本高压下 涨价并非厨电企业的唯一选择】近期 , 受全球疫情、贸易战等影响 , 原材料价格暴涨 , 让今年本就艰难的家电制造业雪上加霜 。 空冰洗大白电企业纷纷高调发函、急迫涨价 , 市场反应强烈 。 相较之下 , 厨电行业的应对略显踟蹰和低调 。 “目前还能扛得住”、“尽量先内部消化” 、“再看一看市场形势”……当谈及涨价这个敏感话题时 , 不少厨电企业的态度谨慎 。
一方面 , 今年终端需求低迷 ,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渠道背负生存压力 , 厂商关系更为紧张;又恰逢出货更为迫切、价格战打得正酣的年尾……如何挥舞价格这把利刃 , 厨电企业需要权衡和考量的因素更多 。 另一方面 , 不同于低利润的白电市场 , 厨电行业尤其是烟灶、集成灶的毛利率水平仍超过40% , 即便原材料涨价 , 企业仍有喘息空间 , 因此表现相对淡定 。
但如果原材料“涨价潮”愈演愈烈 , 在成本持续高压之下 , 制造业没有独善其身者 , 毕竟企业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 。 只是不同于白电行业的集中涨价 , 在鱼龙混杂的厨电行业 , 不同规模、不同品类的企业 , 有着更为复杂、多面且多变的竞争策略和应对方式 。

新浪科技综合|原材料成本高压下 涨价并非厨电企业的唯一选择
文章图片
图1/1

厨电企业表现不一:反应有快慢、涨幅有高低
作为整个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 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 且此次涨价 , 并非一两个零配件的上涨 , 而是涉及大宗商品的钢材、铜材、铝材、塑料颗粒等一系列家电原材料的全线普涨 , 甚至连带到物流成本也在增长 , 且涨价速度之快 , 令人措手不及 。
传导至整个厨电行业 , 不少中小品牌已经应声而涨 。 由于缺乏规模化经营 , 对原材料基本上是现用现卖 , 因此原材料涨价会直接传导到生产经营上 , 让其陷入“不涨即亏”的窘境 。 另外 , 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的品类 , 比如电热水器行业 , 涨价冲动也会更为直接和迫切 。 “价格至少涨10% , 连电商平台都已经涨了一波了 。 ”某热水器头部企业坦言道 。
而有规模化支撑、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 , 一方面对上游有议价能力 , 另一方面自身对成本涨价的消化能力也比较强 , 可以通过在产品设计或质量上的创新优势来适当抵消成本上升的影响 , 或者通过内部效率的提升来消化压力 , 对终端产品涨价并不急迫 。
TCL厨电负责人就明确表示 , 会通过TCL集团的大宗采购去极致地压缩成本 , 尽可能低给市场让渡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 这样的底气显然是很多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 同样 , 本文开头提到的“先扛一扛”、持观望态度的某厨电品牌负责人也坦言 , “今年形势严峻 , 渠道经营困难 , 不愿再将涨价压力转嫁给经销商 。 如果实在迫不得已要涨 , 涨幅也不会很大 。 ”
不同的涨价态度 , 除了大小品牌承受能力各异外 , 还有市场时机的考量 。 适逢年末 , 是市场拼杀最为激烈的关口 。 此时 , 价格作为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竞争武器 , 其运用的时机以及幅度的拿捏非常关键 。 某一线品牌代理商就直言 , “目前市场竞争激烈 , 终端价格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 ”自我消化能力强的企业 , 短期内可以维持不涨 , 进而在终端压制竞争对手 。
涨价并不是唯一方式
确实 , 在市场不景气、消费者口袋收紧的背景下 , 逆势涨价既需要底气和勇气 , 更需要方法和策略 。 如果涨 , 可能会导致销售不畅 , 销量锐减会导致总营收的损失;而如果不涨 , 继续以促销的方式来刺激销量 , 企业自身又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
两难局面下 , 厨电企业首先要权衡自身实力 , 是否可以通过降本增效或工艺改进的方式来对冲成本上升 , 能够对冲的越多 , 就会为终端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 若实在无法内部消化 , 不得不涨 , 那涨价的节奏把控也很有讲究 , 为了尽力争抢更多的市场份额 , 及时了解竞争对手动向 , 其什么时候涨、涨多少 , 都是很重要的参考依据 。
而在两极分化严重的厨电市场 , 剔除极少数盘踞高端、溢价可观的一线品牌 , 大多数企业都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 事实上 , 号称是“利润高地”的厨电行业 , 却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 多年来由于一直过度依赖房地产、城镇化等外部市场需求红利的增长惯性拉动 , 而非来自内部的创新驱动 , 导致自身的产品创新水平低 , 在价格上缺乏更多的主导权 , 很容易被市场所左右 。 另一方面 , 各方势力的涌入 , 电商平台的冲击 , 导致竞争加剧 , 利润也在被不断压缩 。
因此 , 对于大多数厨电企业来说 , 一时的涨或不涨 , 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 要真正走出困境 , 更应清醒认识到背后暴露出的创新短板 , 并真枪实弹地投入到研发和制造中 , 以提升产品附加值 , 寻求更多利润空间 , 增强对成本上升的消化能力 。 (以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