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赛道为何难寻“第一股”?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孟会缘
来源:锌刻度(ID:znkedu)
前赴后继的竞争者中 , 知乎从不是最优者
近日 , 知乎传出了要上市的消息 , 此时距离逻辑思维的运营主体“思维造物”在今年9月于科创板上市 , 再次引发的“知识付费赛道第一股”之争 , 才过去短短三个月的时间 。
眼看罗振宇的“思维帝国” , 在披露招股书之后 , 接连遭遇估值近腰斩、产品月活下降、营收大幅波动等困境 , 或许正预示着其以线上知识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模式 , 在版权意识觉醒不久的中国市场 , 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 。
而更早前 , 与罗振宇争夺“知识付费第一股”宝座的吴晓波 , 旗下巴九灵借壳上市被证监会否决梦碎A股后 , 在6月又传出了主动上市的声音 , 不过其至今仍在遥待后续结果 。
从知识付费的两大领头羊的现状 , 可见知识变现发展之难 。
在2016年就开始试水知识付费的知乎 , 也曾推出知乎大学、值乎、知乎LIVE和盐选等多项试水业务:可惜知乎Live不能满足用户系统化的学习 , 知乎大学因用户对内容质量的怀疑 , 也导致其打开率以及复购率一直都不够 , 至于盐选会员 , 虽然付费用户一年增长了四倍 , 但在整体营收占比中并不高 。
【|知识付费赛道为何难寻“第一股”?】若仅凭现有知识付费业务的相关表现 , 知乎筹谋上市 , 恐怕前程难料 。
吴晓波、罗振宇共同见证 , 知识付费IPO之难
现在回想知识付费赛道的发展第一步 , 要从2013年公众号“罗辑思维”推出付费会员制说起 , 不过在罗振宇率先开启知识付费模式之后 , 直至2016年才真正迎来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知识付费元年” 。
“付费阅读解决了互联网出现以来的一个主要痛点 。 在一些特定的消费场景中 , 付费阅读内容的需求已经诞生 。 ”彼时 , 互联网娱乐高级分析师黄国锋分析认为 , “一方面 , 网上免费信息丰富 , 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 , 观众迫切需要快速获得对他们自己有价值或有趣的信息 。 ”
于是 , 当风口袭来 , 罗振宇创办了得到App、喜马拉雅主打有声读物、知乎发布了立足于知识分享会的知乎Live、果壳网团队创建了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
一众跟风者 , 通过不同的产品载体对应了不同的用户需求 , 却迎来了差不多的发展结局:在2017年 , 知识付费风口过境后 , 用户对知识付费的热情减退 , 各大付费平台的使用率也明显降低 。
紧接着 , 外界开始质疑知识付费的合理性 。
罗振宇在2018“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结束后 , 因引用的巴菲特“名言” , 被指出是伪语录 , 一个“中年人看罗振宇的演讲和老年人买权健的保健品没什么区别”的网络段子开始流行 , 用户质疑知识付费是个伪命题 , “罗振宇们”只是在贩卖焦虑 。
文章图片
图2/4
罗振宇
而用户的反映 , 恰好也解释了知识付费的发展之所以进入瓶颈 , 不仅仅是风口过境、红利消退的问题 , 更有参与者们自身的原因——无论是吴晓波 , 还是罗振宇 , 亦或者是其他人 , 都无法去证明自己或讲师团队“搬运”的概念 , 或目前所拥有的“专业”内容 , 能有多少核心竞争力 。
再加上 , 他们的知识付费模式极容易被模仿和超越 , 行业又缺乏统一的内容质量和服务标准 。 有业内人士透露 , “知识付费行业的复购率真心不高 , 很多只有10% , 和割韭菜也差不多 , 第二年必须换拨新人继续忽悠 。 ”业内相关付费业务模式在竞争中的脆弱程度 , 从用户的复购率可见一斑 。
至于吴晓波在A股借壳上市折戟 , 后又打算主动上市的苦苦等待 , 与罗振宇坚持奔赴科创板 , 近乎“流血上市”般的遭遇 , 则充分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当前知识付费商业模式的不信任 。
毕竟 , 流量变现攸关企业持续发展的造血能力 。 在还没有探索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支撑更长远发展的情况下 , 贸然走上IPO道路的艰难 , 肉眼可见 。
前赴后继的竞争者中 , 知乎从不是最优者
事实上 , 仅知识付费市场本身来看 , 自2016年的井喷期开始 , 的确在不断发展 , 特别是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反向刺激 , 知识付费市场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
据《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 , 2017年以来 , 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 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78.0亿元 , 预计2020年将突破392亿元 。 在2020年 , 中国在线学习用户中88.8%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46.8%的知识付费用户每月花费500-2000元购买知识付费产品 。
市场的繁荣 , 促使想要瓜分“蛋糕”的参赛者争先入场:除了得到、蜻蜓、荔枝、知乎等老牌选手 , 还有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充当搅局者 , 加之百度和今日头条两大巨头开始深挖这一领域的潜力......一时间 , 知识付费赛道热闹非凡 。
作为最早入局的参赛者之一 , 同时也在当前占据着头部梯队席位的知识付费平台 , 知乎在面对诸多强劲对手的进攻时 , 其商业模式一直都在被质疑 。
首先是入局的脚步比较慢 。 在刚进入知识付费红利期时 , 知乎推出知识付费产品已经晚了喜马拉雅FM、分答、得到等同行好几个月;然后是推出的知识付费产品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 虽知乎通过知乎Live、书店、私家课等产品在知识付费领域大肆布局 , 其主要营收来源却一直都是广告 , 而广告的增多同时也致使用户体验感变差;最后是开放了注册之后用户素质的下降 。 知乎独属于小众专业人士的圈层打破后 , 一部分专业人士出走其他平台 , 内容质量出现下滑导致用户流失 。
除了上述知乎自身因素外 , 大环境的变化也不可忽视 。 由于知识付费平台太多 , 且行业混乱、内容参差不齐 , 用户难以分辨出有用的知识付费产品 , 这也引发了外界对知识付费的质疑 , 让用户留存、复购率低成为行业通病 。
当然 , 因迟迟未能完成在付费阅读领域的华丽转身 , 知乎为了维持自身的竞争力 , 在近几年也做出了一些改变 。
比如紧追短视频风口 , 上线可将图文自动生成视频的制作工具、推出视频专区、针对视频创作者发布“海盐计划” , 只不过短视频领域早有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盘踞于此 , 知乎关于短视频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变数 。
文章图片
图3/4
短视频赛道拥挤不堪
综合来看 , 在知识付费这条走起来注定艰难的发展道路上 , 知乎虽大招频频 , 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 可以说在一众参赛选手中 , 从来都算不上是优胜者 。
“知乎们”的下一步 , 寻求鲜花和掌声并存
当知乎参与到人们口中的“知识付费赛道第一股”竞逐赛中 , 锌刻度发现 , 行业内外对其上市的看法大多比较悲观 , 与看待早一步开启上市进程的吴晓波、罗振宇类似 。
正如上述分析 , 吴晓波、罗振宇的上市近况 , 和知乎上市道路上满载的挑战 , 其实都是是知识付费赛道上的入局者 , 他们正在面临或者将会迎来的发展困局 。
文章图片
图4/4
知识付费行业图谱(图源:艾媒咨询)
实际上 , 从内容的选择而言 , 眼下用户在购买知识付费产品时 , 更倾向于率先考察内容生产者的专业度 , 其次才是内容创作者的知名度、口碑等因素 。 适应用户的需求变化 , 市场也从早期主要靠创作者的名气吸引用户观看 , 转变为以专业的、有深度的内容体系来让用户买单 。
“付费模式允许大量高质量内容的加入 , 这个市场越来越繁荣 。 ”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兼联合CEO 余建军认为 , 内容付费是比广告更好的商业模式 。
更通俗的说 , 知识付费着重的是知识本身 , 优质的内容才是确保竞争力的“护城河” 。 而这 , 也是“知乎们”打破发展枷锁的关键所在 。
既然如此 , 想要在内容上下足功夫 , 就要在做出更具吸引力与个性化的内容的同时 , 考虑如何提供好的使用体验、服务好用户 。 而根据前文提及的行业通病 , “知乎们”真正着眼于未来 , 应集中在内容质量的保证、商业模式的突破 , 以及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上 。
具体而言:
在内容方面 , 不比早期为迎合受众碎片化需求 , PGC的内容生产多呈现碎片化的状态 , 未来的UGC占比提升 , 产出更有针对性 , 更注重连续性的优质内容 , 有利于系统性的获取知识 。
在商业模式方面 , 要找到一条可持续、赖以支撑的业务主线 , 且保持用户信用体系、知识评价系统进一步完善也至关重要 , 让操作更便捷、做到需求的精准匹配 , 也是提高用户使用体验的不二之选 。
在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方面 , 知识付费发展初期的泛知识体系 , 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 , 若是沿着医疗、美容、健身等垂直领域发展 , 可向特定细分领域延伸 , 推出特定的知识付费产品 。
眼下 , “知乎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 关于知识付费赛道 , 一个鲜花和掌声并存的时代 , 也远远没有到来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数据|数智安防时代 东芝硬盘助力智慧安防新赛道
- 王者|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谁是王者? | A股2022投资策略⑩
- 柯腾|争做细分赛道冠军——探寻厦门“小巨人”企业成长密码
- 问答|紧追B站加码知识类内容,抖音上线“学习频道”
- 显示器|华光昱能知识--DP2.0跟DP1.4有那些不一样?
- 审判|直接服务“三城一区”主平台,怀柔科学城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成立
- 词条|百度百科上线2500万词条,超750万用户参与共创科普知识内容
- 赛道|声网发布实时互动场景创新生态报告,预测RTE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千亿
- 风险|筛选风险词、用实体类型推断限售商品,阿里安全夺冠知识图谱大赛
- Media|汽车之家裁员背后:赛道竞争激烈 战略升级尚待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