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磁共振技术会成为未来的“老大哥”吗?


https|磁共振技术会成为未来的“老大哥”吗?
本文图片


https|磁共振技术会成为未来的“老大哥”吗?
本文图片

《偷心》
以下为朗读小姐姐全文音频
 
作者 | Julia Gottwald , Barbara Jacquelyn Sahakian
翻译| 陈阳
审校 | 酷炫脑主创小注
朗读 | 胡恩
美工 | 雪今金
编辑 | 小注

“老大哥”is watching U!
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在想什么 , 比如有没有种族偏见、道德心如何 , 或者是不是在说谎 , 你会想到哪些工具?心理测验、问卷量表 , 还是测谎仪?这些现代测量工具有一个共同点 , 都依赖于接受测验的人给出的回答 。 而这也是此类工具的缺陷所在 , 它们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态度或真实感受 。 被询问的人有时候可以隐藏自己的想法 , 有时候也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
 
而现在 , 有一项技术在探测思想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 那就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 神经科学研究者用它来记录大脑在某个事件发生时的血流变化 , 从而发现与特定脑功能相关的大脑结构 。 这种非入侵式的研究方法安全而有效 ,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大脑的理解 , 包括语言、运动、记忆等功能背后的神经基础 。
 

https|磁共振技术会成为未来的“老大哥”吗?
本文图片

《切尔诺贝利》
近几年 , 来自加州大学的杰克·加兰特(Jack Gallant)实验室 , 利用 fMRI 技术重现了人的视觉体验 。 研究者们向志愿者播放一段视频 , 同时记录他们观看视频时的大脑活动 , 然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解码这些大脑活动 , 重新呈现出志愿者看到的画面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个解码大脑活动的算法并不是研究者事先定义的 , 而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 , 并通过不断获取数据来优化的 。 当然 , 机器要生成这样的视频 , 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实验 , 最后重现出来的视频也比较模糊 。 但这是科学家用脑成像数据解码视觉经验的尝试中 , 第一次成功重现复杂的图像 , 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细节 。
 
巨大的应用前景
那么 , fMRI在未来会有什么用途呢?本文作者的书《性、谎言和大脑扫描:fMRI 如何揭示大脑在想什么》(《Sex, Lies, and Brain Scans:How fMRI Reveals What Really Goes on in our Minds》) , 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 其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就是测谎 。 早期的核磁研究更关心人们撒谎时大脑的哪些区域参与其中 , 而最近的研究方向则渐渐转移到了如何利用核磁技术来开发测谎仪 。
 

https|磁共振技术会成为未来的“老大哥”吗?
本文图片

《黑镜 第二季》
在这一类实验中 , 典型的研究方法是让受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 , 其中既有真实回答 , 也有谎言 。 计算机把这些真假答案与受试者的大脑反应结合起来 , 找到撒谎的标记性反应 。 换句话说 , 计算机学会了人在撒谎和说实话时大脑活动有什么差别 , 于是在面对新的大脑数据时 , 就能分辨出这个人是不是在说谎 。 现在文献报道的准确率已经高达 90 %左右 , 远远高于传统测谎仪的水平(70%) 。 不少公司已经为 fMRI 测谎的算法申请了专利 , 未来的目标之一是用这种测谎技术来为司法机构取证 。
 
不过 , 90 %的准确率在法官的眼中还远远不够 。 因此 , 现有的申请均未得到法院批准 。 如果机器告诉我们 , 一个人在撒谎 , 但是 TA 有十分之一可能性是清白的 , 我们应该把 TA 送进监狱吗?即使核磁技术的准确率不断提高 , 也永远不可能完全不犯错 。 目前无法解决的典型问题之一是虚假记忆 。 fMRI 只能判断你是否相信一件事是真的 , 却不能判断这件事本身是不是真的 。 如果你因为虚假记忆而认定自己犯了罪 , 那么 fMRI 能做的就是肯定你的想法 。 从这个角度看 , fMRI 带给我们的证据其实并不客观 , 它有一个终极缺陷 , 就是必须依赖于人的记忆 。
 

https|磁共振技术会成为未来的“老大哥”吗?
本文图片

图源网络
但是 , 人们还是会好奇 ,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里监视人一切内心想法的“老大哥”会出现吗?一个简单的回答是 , 现在的 fMRI 技术还无法做到像“老大哥”那么隐蔽 。 你不太可能在机场走着走着 , 就因为脑子里的想法太极端 , 而被安保人员带进审讯室里 。
 
那么 , 是什么限制了 fMRI 成为“老大哥”呢?首先 , fMRI 对大脑活动的解码 , 离成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要想 “翻译”你的思想 , 计算机模型需要先获得关于你的大量数据 。 许多研究都要求受试者多次躺在扫描仪器中 , 接受总共长达数小时的扫描 。 同时 , 核磁扫描的数据质量很容易受各种因素干扰 。 哪怕你在扫描时轻微地动一下 , 也可能会让数据报废 。 这样的“老大哥”显然有点弱 。
 
每一项核磁相关的科学研究都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核 , 控制潜在风险 , 保障受试者的利益 。 任何时刻 , 如果受试者不想接受扫描或者不愿意继续参与实验 , 都可以要求立刻终止实验 。 当然 , 这只是研究领域内的标准 。 如果搬到商业领域来 , 目前并没有完善的伦理守则 。 商业公司可以自由购买核磁共振扫描仪 , 进行各种未经审核的实验 。 他们可以向你呈现极端创伤性的图像 , 也可能会暴露你的隐私 。 另一方面 , 如果你的大脑扫描结果出现任何医学上的问题 , 公司也没有义务提醒你 。
 

https|磁共振技术会成为未来的“老大哥”吗?
本文图片

图源网络
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 , 将大脑图谱的开发引领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 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工具来探索大脑的高级功能 , 比如自我控制、道德心 。 也有不少人正在推动这些工具为司法服务 , 比如鉴别犯罪分子、监测种族歧视等 。 但我们必须谨记核磁技术的局限性:即使检测到了一个人内心的种族歧视 , 也无法预测 TA 会不会在现实世界会有歧视的行为 。
 
今天的核磁技术还远远不能直接应用于各种社会场景 。 它不能为一个组织开除员工的提供充分的理由 , 也无法为罪犯定罪提供可靠的证据 。 但随着神经科学领域的突飞猛进 , 在先进的分析工具和算法的帮助下 , 或许这一天的到来就在不远的将来 。 而围绕着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 展开充分的公众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 。 例如 , 机场有必要扫描所有人员来排除恐怖分子吗?一个人必须保证内心丝毫没有歧视倾向 , 才能从事教师、法官等职业吗?
 
科学技术的应用 , 往往是双刃剑 。 如何合理利用它 , 恐怕是人类近在眼前 , 并且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 。
参考文献(点击滑动查看)
1.Poldrack, R., Farah, M. (2015).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probing the human brain. Nature 526, 371–379.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5692
2.Nishimoto, S., Vu, A.,Naselaris, T., Benjamini, Y., Yu, B., Gallant, J.(2011). Reconstructing VisualExperiences from Brain Activity Evoked by Natural Movies. Current Biology,21(19), 1641-1646. https://doi.org/10.1016/j.cub.2011.08.031
3.Kozel,F., Johnson, K., Mu, Q., Grenesko, E., Laken, S., George, M. (2005). Detecting Deception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iologicalPsychiatry, 58(8), 605-613.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05.07.040
4.Brett, A., Phillips, M., Beary,J. (1986).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Polygraph: Can The "Lie Detector"Really Detect Liars? The Lancet, 327(8480), 544-547.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86)90895-0
5.Nee, D.E., Wager, T.D. Jonides, J. (2007). Interference resolution: Insights from a meta-analysis ofneuroimaging tasks. Cognitive, Affective,Behavioral Neuroscience 7,1–17. https://doi.org/10.3758/CABN.7.1.1
6.Pascual, L., Rodrigues, P., Gallardo-Pujol, D. (2013). How does morality work in the brain? A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perspective of moral behavior. Frontiers in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7, 65. https://doi.org/10.3389/fnint.2013.00065
7.Aharoni, E., Vincent, G.,Harenski, C., Calhoun, V., Sinnott-Armstrong, W., Gazzaniga, M., Kiehl,K.(2013). Neuroprediction of future rearres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110 (15), 6223-6228. https://doi.org/10.1073/pnas.1219302110
8.Amodio, D. (2014). Theneuroscience of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 Nature Review Neuroscience, 15,670–682. https://doi.org/10.1038/nrn3800




酷炫脑长期征集脑科学、心理学类文章 , 欢迎投稿
投稿请发邮箱:2829023503@qq.com
【https|磁共振技术会成为未来的“老大哥”吗?】点这里 , 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