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人类在现代物种灭绝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28日消息 , 据国外媒体报道 , 据估计 , 在过去35亿年里 , 地球上演化出了大约40亿个物种 ,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 , 其中约99%的物种都已不复存在 。 在过去的5.4亿年间 , 地球经历了5次大规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 , 被称为“五次大灭绝”(Big Five) 。 在每次大灭绝中 , 都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动物灭绝 。 现在 , 随着地球物种灭绝速率的上升 , 科学家担心 , 我们正走向第6次大规模物种灭绝 , 而引发这场灾难的 , 正是人类自己 。
文章图片
【新浪科技|人类在现代物种灭绝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图1/8
地球历史上的5次重大灭绝事件
人类:自诞生后就开始造成灭绝
人类导致的物种灭绝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现象 。 古生物学家朱利安·休谟认为 , 这一问题始于12.5万年前 , 那时人类刚刚开始走出非洲 , 迁移到欧亚大陆、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 化石记录显示 , 在人类到来后的几百到一千年间 , 这些地区灭绝的大型动物数量显著增加 。 如此惊人的灭绝速率堪比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时造成的非鸟类恐龙灭绝 。
那么 , 是什么让这些动物如此容易受到人类侵入的影响呢?
文章图片
图2/8
人类迁移路线示意图
迁移而来的人类很可能将当地动物视为食物或威胁 。 然而 , 这些动物之前从未遇到过人类 , 因此没有意识到人类也是潜在的捕食者 。 这使得它们特别容易受到攻击 , 而人类殖民者很快就利用了这一点 。
此外 , 人为造成的火灾还摧毁了面积广大的栖息地 , 加剧了某些地区的大型动物对食物的竞争 。 很快 , 这些毫无防备的动物数量锐减 。 大型食草动物 , 如披毛犀和猛犸象 , 由于它们的繁殖速度比小型动物慢得多 , 无法从数量锐减中恢复过来 。 它们别无选择 , 只能迁出自己的栖息地 , 但那时的地球上 , 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地方是人类未曾涉足的 。
文章图片
图3/8
一个尼安德特人家庭穿着动物的皮毛并烹饪肉类
人类在现代物种灭绝中的作用
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 , 人类能够不断地学习 , 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 深刻地反思并评价自己的工作;这些只是定义人类智力的几个方面 。 既然拥有这样的智力 , 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关心自身行为将带来的后果吗?不幸的是 , 现实是残酷的 。
人类一直重复着过去的错误 。 在已灭绝的诸多物种中 , 马达加斯加河马在1000年前就灭绝了 , 新西兰的恐鸟灭绝于600年前 , 而曾经数量惊人的旅鸽 , 直到106年前才完全消失 。
文章图片
图4/8
人类导致的物种灭绝简史
人类需要为自己在这些物种灭绝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承担责任 。 彻底了解人类活动究竟如何影响生态系统 , 将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 为此 ,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的一些灭绝事件 。
大海牛(灭绝于1768)
大海牛又称巨儒艮、斯特拉海牛 , 属于海牛目儒艮科 。 它们的体长可达10米 , 重达5至10吨 , 使许多现代鲸类都相形见绌 。
文章图片
图5/8
大海牛又称巨儒艮 , 体长可达10米 , 重达5至10吨 , 使许多现代鲸类都相形见绌 。
海牛目现生只有4个成员 , 包括儒艮(属于儒艮科)和3种生存在大西洋海域的海牛(属于海牛科) 。 这些幸存的物种生活在温暖的热带水域 , 大海牛则生活在北太平洋寒冷的亚北极水域 。 为了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 , 大海牛演化出了一些适应性的特征 , 比如厚厚的脂肪和皮毛 。
直到1741年 , 一支俄罗斯海军探险队被困在白令海峡 , 随队的博物学家乔治·斯特拉首次发现了这种雄伟的动物 。 事实上 , 这支探险队是靠吃这些无辜动物的肉才活了下来 。
和陆地上的牛一样 , 大海牛也经常聚集成群 , 它们是行动缓慢、脾气温顺的食草动物 , 这些特点使它们很容易被捕食 。 从海岛上逃出来的水手们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头大海牛可以供33个人食用一个月 , 其脂肪尝起来甚至有点像杏仁油 。 此后的每一年 , 都有新的探险队和猎人涌入白令海地区 , 大量捕猎这些动物 。
有研究者认为 , 欧洲人对海獭皮毛的需求也影响了大海牛的生存 , 因为海獭会捕捉啃食海藻的海胆 , 它们的减少可能导致了大海牛面临食物短缺的压力 。 1768年 , 也就是大海牛被发现仅仅27年后 , 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 , 大海牛终于灭绝 。
大海雀(灭绝于1850年)
文章图片
图6/8
大海雀的标本 。 它们的皮毛、蛋和整个标本曾是十分珍贵的收藏品
大海雀是一种不会飞的近海鸟类 , 外表和企鹅很像 。 它们曾经分布在北大西洋的许多岛屿上 , 繁殖时种群数量可达百万只 。 这些鸟类行走缓慢 , 不怕人类 , 因此很容易被路过的水手捕捉 , 以获取肉和蛋作为食物 。
1500年左右 , 欧洲水手发现了利润丰厚的纽芬兰渔场 , 对大海雀的捕猎也开始加剧 。 在18世纪 , 欧洲人开始追捧大海雀的羽绒 , 据说可以做成很好的枕头 。 由于人类的任意捕杀及栖息地大面积开发造成的破坏 , 大海雀的数量逐渐减少 。
更不幸的是 , 大海雀后来因其稀缺性而出名 。 它们的皮毛、蛋和整个标本都成为了十分珍贵的收藏品 。 1850年 , 人们在冰岛附近的一座岩石岛上发现了最后一对大海雀 , 当时它们还在孵蛋 。 为了满足一个商人求购大海雀标本的要求 , 这两只美丽的鸟儿轻易地被人杀死了 , 它们的蛋也被踩碎 。 就这样 , 又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
文章图片
图7/8
最后一只平塔岛象龟“孤独乔治”
同样的悲剧在2012年重演 。 最后一只平塔岛象龟“孤独乔治”在度过近百年的生命之后 , 在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去世 , 又一种动物从地球永远消失 。 这一物种第一次被博物学家描述还是在1877年 , 而就在19世纪晚期 , 人为捕猎已经杀死了大部分平塔岛象龟 , 山羊等外来物种的引进也对仅存的象龟造成威胁 。 到20世纪中叶 , 科学家怀疑该物种已经灭绝 , 直到1971年发现了最后一只雄性个体 , 也就是“孤独乔治” 。
秀丽鳉(灭绝于1970年)
秀丽鳉(Cyprinodon nevadensis calidae)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的死亡谷 , 可以在摄氏42度的温水中生存 。 人们直到19世纪才被发现了这种小型鱼类 , 它们仅存于从阿马拉戈萨河系统流出的两个热泉中 。 大约在20世纪中期 , 人类在Tecopa热泉附近的开发活动将两条温泉水道融合 , 以为公共浴室提供服务 。 由此形成的河道水流湍急 , 不再适合秀丽鳉栖息 。
文章图片
图8/8
秀丽鳉曾经生活在美国加州的Tecopa热泉区
这种栖息环境的改变 , 以及河流系统中非本地鱼类的引入 , 导致秀丽鳉的数量骤减 , 并在1970年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 。 到了1981年 , 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宣布这一物种灭绝 。
人类的贪婪以及对环境明目张胆的漠视 , 导致许多物种已经灭亡 , 以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 现在 , 如果我们将气候变化也考虑进去 , 许多现存物种的存续机会就变得愈加渺茫 。 人类可以将过去的错误归咎于对生态系统微妙平衡缺乏认识和理解 , 但现在 , 证据已经堆积如山 , 不容忽视 。 超过35500个物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 。 尽管制定这份名录的目的是防止物种灭绝 , 但在某种程度上 , 它已经成为国际上标准的灭绝物种名单 。 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 , 人类是时候站出来了 , 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是所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任天)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公司|外媒:2021,人类太空事业的重大年份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