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疫情加速线上化迁移 2020中国制造的“逆袭”与“出圈”

_原题是:2020 , 中国制造的“逆袭”与“出圈”
对中国制造而言 , 即将过去的2020是谋变求存的一年 , 也是破局求新、浴火进击的一年 。
2020年之前 , 向京艳从未听说过“二次元” , 更想不到 , 这会成为她的工厂“化危为机”的转折点 。
45岁的她在武汉经营着一家名叫“加十分”的服装厂 。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 , 主要生产校服的这家工厂订单枯竭 。 向京艳苦苦支撑 , 四处筹钱给124名工人发工资 , 但工厂仍走到了生死关头 。
直到8月 , 她在中国内贸批发平台1688后台数据中发现 , 询问JK制服代加工的访问量快速上升 , 转型做JK制服的念头悄然冒出 。 不久后 , 这家工厂开了一家专做JK制服的新店 。
“没想到刚开始做就接到了这么多订单 , 一出门就发现客户发来的布料已经堆在厂房外等着签收 。 动辄都是三四千件的需求 , 最近几个月订单更是比往常增长了三倍多 。 现在我们每天生产JK制服1000多件 , 预计今年的营业额能达到3000多万元 。 ”向京艳说 , “厂子救活了 。 ”
12月28日 , 1688发布的“2020年十大批发爆款商品”显示 , 2020年JK制服的平台成交额比去年增长229.05% , JK制服作为二次元“出圈”的代表名列榜首 。
这是中国制造“危”中寻“机”的一个缩影 。 爆款商品的背后 , 是源头产业带工厂在疫情中逆袭 , 并在逆境中长出数字化的能力 , 进而跟上潮流趋势的进程 。
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 , 670万中国制造工厂经历了一场严峻的疫情大考 。 遭遇生产与订单的双重打击后 , 不屈不挠的中国工厂将停摆的线下业务搬到了线上 , 开工不足 , 就共享产能;客商过不来 , 就在工厂开直播;海外订单滑坡 , 就转战国内……在这一年中 , 中国制造展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与坚强 。
进入下半年 , 率先复工的中国制造开始了一场超乎预料的“逆袭之旅” 。 随着需求的回暖 , 部分海外订单转至国内 , 爆单、爆舱、扩招、加班等消息不绝于耳 , 中国规上工业增速不断刷新年内新高 , 并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 。
历经淬炼又拥抱变化的中国工厂 , 正在经历一场蜕变 。 在1688线上批发平台 , 越来越多的“新买家”涌入“找工厂” , 促使源头工厂从幕后走向台前 , 开始“出圈” 。 这些工厂近距离感知、探测市场变动的脉搏和温度 , 正在生长出定制化生产、精准营销、针对性研发设计、快速产品迭代、个性化品牌、零库存管理等新的能力 。
对中国制造而言 , 即将过去的2020是谋变求存的一年 , 也是破局求新、浴火进击的一年 。
逆境:
生产与订单遭双重冲击
尽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 但年初疫情的冲击仍然超出了浙江飞剑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永健的预料 , “2月份一个月 , 公司就亏损了2000万元 。 1-4月份 , 公司的订单比往年下滑了75% 。 ”
马永健介绍 , 这家以生产运动水壶、保温杯为主的工厂遭遇了疫情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来自生产端 , 疫情发生后 , 尽管客户频繁催单 , 但公司复工并不顺畅 , 生产停摆;第二次来自需求端 , 等到大部分员工到岗后 , 情况发生了逆转 , 大量客户开始取消或推迟订单 。
疫情初期 , 中国制造的重启普遍面临着招工、物流、防疫等诸多困难 , 而产业链断裂又导致企业难以获得原材料 , 也无法按时交付 , 为解决这些问题 , 众多中国工厂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探索 。
由于员工不足 , 很多企业无法按时交货 , 于是大量制造工厂在年初开始探索共享产能 。 比如 , 大年初一当天 , 就有3500多家工厂在1688上接单生产 , 而在年后的一个月内 , 该平台对接了超过1000万个产能共享订单 , 平均每天上万家工厂在线分享产能 。
这推动中国工厂率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复工 , 而后者对于下半年中国制造的“逆袭”意义深远 。
复工之后 , 需求不足成为放在中国制造面前的新难题 。 尤其是 , 随着疫情在海外的蔓延 , 大量外贸工厂出现海外订单大幅滑坡的现象 。
彼时 , “订单荒”成为东莞朗天服饰最大的挑战 。 公司负责人李敬峰介绍 , “疫情发生后 , 尽管货物已经生产 , 但客户仍然取消了订单 。 上半年的外贸订单大概下降了90% , 而且直到4月底都没有获得下半年的订单 。 ”
浙江诸暨卡拉美拉5月份之前的外贸订单更是被全线取消 , 传统的义乌商贸城等线下批发渠道也陷入停摆 。 这家以袜子为主业年营业额3亿元的工厂 ,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能否留得住工人 。 “我们的员工之前是‘做二休一’ , 4月成了‘做一休一’ , 工人流失很厉害 。 ”卡拉美拉总经理海涛介绍 。
疫情之下 , 中国工厂在手订单被大量取消 , 新订单降幅大幅超出预期 , 库存积压严重 , 客户回款受阻 , 工厂产能空置 , 收入骤降难以留住工人 , 成为普遍的难题 。 需求的萎缩沿着贸易路线传导 , 使得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制造陷入了冰点 。
危急之下 , 大批外贸工厂踏上了转战国内市场的自救之路 。
线上平台无疑是最便捷的选择 , 因而 , 马永健、李敬峰、海涛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国内的线上市场 。
嬗变:线上化迁移加速 , 在线“找工厂”
疫情加速了中国制造的线上化迁移 。
“疫情期间 ,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没有被困难吓倒 , 它们有不断钻研和学习的基因 , 这正是中国制造业强大的原因 。 ”12月26日 , 阿里巴巴内贸事业部运营总经理洛轩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 , “大大小小的工厂主动把自己的产能、品质管控、开发设计等买家最关注的核心资质 , 用短视频、3D等先进的数字化方式呈现到线上 , 通过在线音频洽谈、电子合约、履约服务及保障等手段 , 提升贸易效率 , 形成新的组织能力 , 也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 ”
洛轩认为 , 线上的生意打破了线下时空的阻隔 , 从近场贸易走向远场贸易的生意模式 , 使得制造业企业视野更开阔 , 也带来了更多机会 。
天气渐冷 , 河北腾达纺织品制造有限公司的生意却火热起来 。 该公司总经理曹丽燕介绍 , 得益于1688的“找工厂”功能 。 其来自东北澡堂的订单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70%-80% , 11月以来大客户的订单都在2万条以上 。 工厂每天加班加点 , 生产计划已排至春节 。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厂搜索引擎 , 1688于9月上线“找工厂”功能以来 , 累计已有120万买家通过搜索、筛选、发现符合自己要求的工厂 , 并与工厂建立合作 。
传统制造企业一直处于产业链底端 , 工厂缺乏销路 , 订单不确定性是常态 , 只能围着展会“靠天吃饭” 。 疫情之下 , 今年的线下订货会更是被大量取消 。
为解决“订单荒”问题 , 今年中国连续两届将64岁的广交会由线下搬到了线上 , 年内更是举办了数不清的线上展会、线上订货会、线上新品发布会 。
9月份 , 1688的一场直播订货会改变了深圳雅乐电子负责人林峰的观念 。 不久前他还对直播订货保持抗拒 , “谁愿意把新款式给同行看个光呢 , 放在网上不现实 , 以往直播几万人来也只赚个吆喝 , 没想到直播订货真的实现了当场成交 。 ”
在这场数码家电新品直播订货会上 , 涌入72万采购商观看 , 相当于7-8个超大线下展会的人流量 , 而且基本上每两个询盘即有1个成交 。
线上订货会也解决了不少线下展会的难题 。 比如 , 抄款拷贝以前一直是线下展会的顽疾 , 很多新产品甚至不敢印在目录上 。 对此 , 平台上线了防抄袭平台 , 用大数据屏蔽同行卖家 , 让后者无法看到直播内容 , 并实现5秒上新品 , 这使得线上订货会成为商家新品首发的重要阵地 。
出圈:年轻“新买家”涌入 , 工厂走向“台前”
网友“胡桃夹子”在浏览网页时无意中发现了理发店的“暴利”——理发店卖给她的一款护发素价格是260元一瓶 , 而1688上直接跟厂家买只需要25元 。
这为她带来一种窥探到“行业秘密”的成就感 , 更让她产生了“原来进价这么低 , 我是不是也可以进点货卖卖看”的想法 。 这也是中国数以千万计小商家生意的起源 。
疫情加速了小商家进货渠道的数字化 , 也为中国制造的零售端带来了一批新的年轻面孔 。
在内贸批发平台1688上 , 活跃着超过4500万中小微买家 , 从今年6月以来 , 平台上每月的新买家数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50%以上 。 今年以来 , 该平台上20-30岁的买家数占比明显提升 , 从去年同期的30%增长到40% 。
从1999年诞生至今 , 1688的买家群体一直比较稳定 , 大都是淘系卖家、小批发商以及实体店店主等 。 而在今年 , 直播带货的“主播”、做跨境电商的家庭主妇、做夜市经济的“摊主”等大量新型“生意人”开始涌入这一平台 。
30岁的卢殷在广州一家MCN机构 , 负责主播孵化和直播选品工作 。 直播中的带货主播必须开拓多样化的品类 , 卢殷选择了最为便捷的方式:直接从线上选品 。 他所在的MCN机构 , 今年的选品有三成都来自1688 。
而嗅到这一商机的工厂 , 也纷纷开通了工厂直播 。 德赛集团渠道总经理卓旭旭的另一重身份 , 就是自家的带货主播 。 疫情后 , 这家拥有2000多名员工、10亿元年产值的制鞋企业的大量传统订单被取消 , 许多已经生产出来的鞋子囤积在仓库里 , “消化库存”成为当务之急 , 卓旭旭亲自上阵 , 担任带货主播 。
“虽然与C端直播相比 , B端的直播数据没有那么大 , 但实际上的引流效果和成交数据很可观 , 配合一些促销活动 , 疫情后原本堆满了一栋楼的库存 , 很快清空了一半 。 ”卓旭旭说 。
值得注意的是 , 近年来 , 中国年轻人的消费理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 后疫情时代 , 年轻人的消费态度更趋理性、务实、有度 。 这批互联网土著也更有能力、有意愿从线上获取更具性价比的商品 。
今年以来 , 无论是小红书、豆瓣、微博 , 还是抖音、B站 , 都出现了大量关于1688的购物分享与讨论 。 后浪汹涌 , 一度使得该平台登上AppStore免费总榜第一 , 这也为其身后数百万制造工厂开拓了加工定制和终端零售的新赛道 。
事实上 , 以“物美价廉”著称的中国制造 , 在商品出厂价上都极具竞争力 , 更大的成本来自层层中间环节 。 而中国制造工厂在走向线上的过程中 , 以最短的消费路径链接了终端消费者 , 进而从“幕后”走向“台前” , 这是中国制造“出圈”的底层逻辑 。
进化:长出加工定制新能力 , 跟上潮流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 , 从线下转战线上 , 中国工厂正在生长出一系列新的能力 。
首先 , 依托大数据的“消费者洞察” , 中国的制造工厂正在进化出对终端市场需求的感知力 。
长期以来 , 中国传统的制造企业大都侧重于“黑盒式”生产 , 对于变化的市场需求只能做并不准确的“刻舟求剑”式的预测 , 很难保证适销对路 , 而滞销产品往往变为积压的库存 。 更有大量企业并无自己的分销渠道 , 它们只能埋头按合同负责生产 , 与终端零售之间隔着层层中间环节 , 成为对庞大的内需市场“最熟悉的陌生人” 。
在从线下走向线上的过程上 , 这些企业开始近距离地感知市场变动的脉搏 , 并获得一幅越来越清晰的消费者画像 。
疫情之后 , 浙江诸暨卡拉美拉公司的海涛把袜子的线下生意搬到了线上 , “现在我们对整个袜子行业的数据了然于胸 , 对市场的敏感度比以前要强得多 。 以前是不管好不好 , 一下铺货下去 , 最后的结果是‘好卖的货不够 , 不好卖的成了库存’ 。 现在变成了‘不好卖的就不做 , 好卖的就追单’ 。 ”
海涛指出 , 这大幅提升了市场效率 , 而且这种数据运营分析还能持续完善进化 , 对工厂形成良性的循环 。
其次 , 为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 中国工厂也进化出快速迭代产品的能力 。
国内市场的订单正在呈现出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类的碎片化特征 。 在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 , 厂商大都不愿意大批量订货 , 而是更多地通过小批量订货来试产试销;直到测试出市场的真实需求 , 才开始大批量连续订货 。
同时市场需求瞬息万变 , 小单、急单、短单成为主流 , 这无形中倒逼生产制造企业必须能快速迭代产品、响应市场 。 这对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快速交货能力、连续补货能力 , 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东莞朗天服饰李敬峰的工厂此前所接的订单动辄1-2万件 , 工厂只需按部就班生产即可 , 节奏很慢 , 而现在的生产正朝着碎片化、快速迭代的方向演进 。
“我们在线上内销的一个款首单可能只有500件 , 多的也就1000到2000件 , 相当于传统订单的十分之一 。 但整体的销量其实没有下降 , 因为生产返单、追单非常快 , 样品三天就出来了 , 首单五天就做出来 , 返单周期也只有七天 。 ”
再次 , 碎片化的订单对工厂的灵活度与柔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进而倒逼制造工厂进化出定制生产的能力 。
河北腾达纺织品制造有限公司的曹丽燕介绍 , 这家原本以浴巾为主的工厂 , 近期在1688上接到大量为马拉松、健身房等场景加工定制的订单 , 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等大量的新买家也提出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 “工厂必须转变思维 , 具备碎片化加工定制的能力 。 ”
事实上 , 传统的中国制造一直背负着一条沉重的“微笑曲线” 。 曲线左右两侧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渠道”附加价值高 , 利润空间大 , 而处在曲线中间弧底位置的加工制造环节 , 往往附加价值低 , 利润微薄 。 数字化大幅降低了制造工厂自建品牌、打通销售渠道的门槛 , 进而推动中国工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 。
走到线上后 , 李敬峰的工厂把研发与品牌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 “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战略 , 正在以联盟的形式来推动各地的代理 。 同时我们正从订单生产型公司向研发销售型公司转型 。 ”
逆袭:全球制造业订单回流中国
“我们给江苏一家电子厂招的月薪8000元的普工 , 工人刚到现场 , 就被隔壁的电子厂以月薪1万元抢走了 。 ”
为工厂招聘蓝领的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周峰万万没想到 , 进入十月份后 , 中国制造业会开启一轮“缺工模式” 。 数月之前 , 由于大量工厂订单锐减 , 不少工厂甚至出现了裁员 , 一度低迷的蓝领招聘进入下半年后反倒“一夜回春” 。
工厂端的反馈更加直接 。 汕头谷饶华通织造内衣厂的赖业鹏介绍 , 该厂线上批发订单10月已出货400万元 , 日产内衣内裤3万件 , “生产和出货量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0%以上 , 几天前我们新招了30多名工人 。 ”
宁波昕科工贸副总经理黄奥迪介绍 , 进入11月以来 , 这家主打暖脚器、暖桌垫的公司订单较上半个月翻了5到10倍 , 该公司的电商平台运营、美工、产品设计师、结构设计师、电商销售渠道经理等多个岗位急需扩招 。
10月24日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榜显示 , 三季度中国制造业明显复苏 , 人才需求旺盛 。 新进排行的28个职业中 , 有19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 , 占比67.9%;短缺程度加大的15个职业中 , 有5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 , 占比30% 。
工厂抢人的背后 , 是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复苏大幅超出预期 。 进入下半年以来 , 中国制造峰回路转 , 国内外需求出现报复性反弹 , 爆单、爆舱、扩招、加班、涨价、一柜难求等消息不绝于耳 。
中国在控制住疫情之后迅速实现了复工复产 , 而不少国家疫情不断反复 。 部分国家工厂被迫停产 , 生产链出现断裂 , 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度有所加强 。 在此过程中 , 全球制造业有向中国回流的趋势 。
9月以来 , 印度多家纺织企业因疫情无法保证正常交货 , 大量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了中国 , 中国的纺织厂长们开始频频接到大量来自印度的订单 。
河北高阳荣天纺织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王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 9月以来其订单暴增 , “1688上一个月毛巾订单达到200万条 , 很多最后都到了印度 。 做工厂20年了 , 还没有遇到过这么火爆的行情 。 ”
浙江金华的家纺工厂横岗家纺更是在1688接到了国际品牌ZARA的订单——几十万条桌布 , 这占到今年以来该公司总产量的60% , 接单后其营业额比去年同期暴涨了5倍 。
“这些桌布之前都是在印度生产的 , 没想到ZARA会来 , 以前不敢想 , 从没见过这么多订单 。 ”横岗家纺总经理舒介武说 。
杭州卢浮服装厂的总经理张达尔认为 , 线上订单的爆发以及销售模式的转型是这家工厂业务飙升的关键 。 “今年双11的订单比去年增长了300% , 我们线上的批发客户多为网红店和直播带货的播主 , 这块我们已生产了女装20万件 。 另外 , 1688上每天还能接到散客1000多单 , 最近不得不扩增生产线、到处招工来保证生产 。 ”
这是中国制造在经历疫情的冲击与淬炼之后 , 稳住基本盘、谋变求新、并借势“逆袭”的真实写照 。
而制造业的“逆袭”也是今年中国经济迅速复苏的关键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11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再次刷新近20个月的新高 , 并大幅高于其他经济指标 , 这支撑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
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 , 中国制造开启了一场令人惊叹的反转 。 这位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巨人 , 仍在砥砺图强、浴火进击 。
【21世纪经济报道|疫情加速线上化迁移 2020中国制造的“逆袭”与“出圈”】(作者:夏旭田 )

    推荐阅读